|
我们教会一些肢体在苦难中望给予关注为此祷告
(博讯北京时间2020年3月05日 来稿)
首发
我们教会一些肢体在苦难中望给予关注为此祷告
(北京基督教圣爱团契家庭教会)徐永海
2020年3月5日
1、
2020年2月27日,马玉珍姊妹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她的丈夫蒋湛春的《拘留通知书》。蒋湛春弟兄以“涉嫌寻衅滋事、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罪”刑事拘留,被关押在镇江市看守所。
在去年的2019年9月26日,蒋湛春弟兄在北京被抓,押回到户籍所在地的江苏镇江,以“涉嫌寻衅滋事”刑事拘留被关进看守所。1个月后的10月26日变更为“监视居住”。公安部门通知了马玉珍姊妹,但是一直不知道被关在什么地方。
从10月26日到2月27日,在被监视居住了4个月后,这又重新被刑事拘留了。
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教会,前一段时间被抓的还有:
赵作媛姊妹,2019年11月7日被抓,被关押在户籍所在地的山东烟台的看守所。
李玉姊妹,2019年9月13日被抓,被关押在户籍所在地的山东枣庄的看守所。
林春芬姊妹,2019年7月27日被抓,被关押在户籍所在地的湖北十堰的看守所。已经到了准备起诉阶段,但还没有接到《起诉书》。
葛志慧姊妹,2019年7月初被抓,被关押在北京丰台看守所。
杨秋雨弟兄,2019年3月1日被抓,被关押在北京丰台看守所。已经开庭,目前正在等待宣判。
上面仅仅是这一年中,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教会,被抓的弟兄姊妹。而在这一年以前被抓的还有:
胡石根弟兄(长老),2015年7月10日被抓,被判7年半,目前被关在天津的监狱。
宁惠荣弟兄,2016年被截回新疆哈密后,曾被关黑监狱,目前失去联系。
陈大山弟兄,2017年后失去联系,据说被判4年。
王玲姊妹,2018年8月份失踪,一直没有确切消息。
2、
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教会,从1989年开始聚会,至今已经走过了30多年,在这30多年中,我们经历了很多苦难,很多弟兄姊妹,因为信仰、维权等原因,曾被抓、被关、被判刑等。我们是一个时常在经历着逼迫的家庭教会。
如1995年,因为基督信仰,我和高峰、刘凤钢弟兄被劳动教养。2003年,因为维护基督信仰权益,我和刘凤钢、张胜棋被判有期徒刑。2014年因为聚会学《圣经》,我们13人被关进北京市第一看守所,被刑事拘留1个月。
尤其是在这近一年来,我们有不少的主内弟兄姊妹因为上访维权而遭关押,而在经历苦难。
虽然经历这些苦难,但是我们依旧是坚持聚会学《圣经》,来让耶稣进入到我们心里,来使我们具有耶稣那样的大爱的心——连仇敌都爱的心。我们是真心地希望那些仇敌也来认罪、悔改,将来也能与我们一起去天堂,而不下地狱。地狱里那样严厉的、永恒的惩罚,实在是太可怕了。
只有耶稣的爱,才能拯救我们的心灵,才能拯救我们的国家。
在这十年中,我们主要在学习《圣经》中的《雅各书》、《彼得前后书》、《约翰一、二、三书》、《犹大书》。这几卷书被称为公普书信、一般书信、普通书信。“因为这些书信具有普遍意义而为大公教会所接受,所谓大公教会意思是超越宗派普世性教会”(摘自《新约导论》)。
“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雅1:2)。“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彼前2:21)。
通过对《圣经》这些书卷的学习,使我们可以更加立志,来效法耶稣,来跟着耶稣走苦难的十字架道路,来具有耶稣那样的大爱的心和勇于牺牲、献身、殉道的心。
我们对《圣经》这些书卷的学习心得、体会,可见我写的《圣经中的公普书信是最有条理的神学教材》,可见:
http://xuyonghai.blogchina.com/863730843.html
3、
从一百多年前开始,我们中国就是一个高举科学的国家,如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说到:“1895年甲午海战一败涂地,······,人们终于认识到,中国的落后······是全方位的落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全盘破产之后,产生了一个巨大的价值真空,······‘科学’作为西学中为国人最钦佩、也相对最熟悉的部分,就由‘用’转为‘体’、由‘器’进为‘道’”。
由于我们中国是一个高举科学的国家,由于一些人是想当然地认为基督教也是愚昧、无知、反科学的,是迷信。为此,30多年来,我一直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来告诉人们,我们不是愚昧、无知、反科学的。
近来,我完成了《科学帮助我们知道耶稣是独一上帝》。通过科学,通过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空间膨胀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而只有上帝才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一定是真的存在上帝。
《科学帮助我们知道耶稣是独一上帝》可见:
http://xuyonghai.blogchina.com/721177747.html
近来,我还完成了《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本来面目——从宇宙本身是个点出发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通过科学,通过进一步相对论,我们可以知道,宇宙的本来面目一定是虚空的、零点的,是个“点”,是在一个“点”内。只有上帝才能在一个“点”内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是真的存在上帝。
《圣经》中说:“他右手拿着七星”(启1:16);“七”在《圣经》里是完全数,“七星”可以指宇宙中所有的恒星、行星、卫星等;即整个宇宙是在上帝(耶稣)的手心里。
并且,从“宇宙在个点内”出发,我们可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等的本来面目。“宇宙在个点内”,可以说是“认识宇宙奥秘(终极奥秘)”的一把钥匙。
《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本来面目——从宇宙本身是个点出发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可见:
http://xuyonghai.blogchina.com/972848283.html
我们这个小小的家庭教会是一个正在经历着苦难的家庭教会,仅目前就有是蒋湛春弟兄、赵作媛姊妹、李玉姊妹、林春芬姊妹、葛志慧姊妹、杨秋雨弟兄、胡石根弟兄(长老)、宁惠荣弟兄、陈大山弟兄、王玲姊妹在经历着苦难。
还望主内肢体们为他们祈祷,求主保守他们。
也望肢体们、朋友们,来支持、帮助、参与我的科研,来为科学尽我们的能力。
徐永海,住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新风南里10号楼6门501室,邮政编码:100088,座机电话:86-10-82082198,手机电话:18600229405(不能微信——8月5日微信被封,但可以电话、电报等),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目前微信号:xuyonghai-1960。
附:《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本来面目——从宇宙本身是个点出发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可见:
从宇宙本身是个点出发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等的本来面目
——相信上帝才能认清宇宙的本来面目
——《上帝的科学》导论四
(北京基督教圣爱团契家庭教会)徐永海
2020年3月3日
1、通过进一步理解相对论,可以发现,宇宙本身一定是在一个“点”内
(1)、不论高速飞行者的速度多快,同时出发的光总是比他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
我们的地球是在运动中,如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速度是29公里/秒,太阳带着地球在银河系中的运动速度是250公里/秒,银河系也许还带着地球以更快的速度在运动中。
我们的地球是以很快的速度在运动中;那些从前面迎头撞向地球的光,与地球相撞的速度,应当是“光速加上地球的速度”;那些从后面追尾撞向地球的光,与地球相撞的速度,应当是“光速减去地球的速度”。
可是,在1887年的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却发现,不论是从前面迎头撞到地球的光,还是从后面追尾撞到地球的光,它们与地球相撞的速度,它们相对于我们地球的速度,都是一样的,不加,不减。
即不论我们如何运动,光相对于我们的速度都是一样的,都是30万公里/秒(光速、C),此为“光速不变”。即不论我们以多么快的速度飞行,光永远以30万公里/秒(光速、C)的速度快于我们,光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速、C),此为“光速不变”。
打开手电筒可以发射出来一束光,这束光可以是一个光柱。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秒钟,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30万公里。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光年(距离),即近1万亿公里的长度。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亿光年(距离)。如果光源从开到关是1百亿年,这个光柱的长度就是1百亿光年(距离)。
如果,高速飞行者与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出发,与这个光柱一起飞行;这个光柱长度可以极长,长度可达百亿光年(距离)。在飞行中,高速飞行者会发现,不论自己的速度是多快,同时出发的这个光柱,总是比自己,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速、C)。
如果把这个光柱比喻为一列极长(长度可为百亿光年距离)的火车的话,高速飞行者会发现,不论自己的速度是多快,一节一节的车厢总是以30万公里/秒(光速、C)的速度在不停地超自己。
当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是10万公里/秒时,他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节节车厢的速度)依旧比他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速、C)。他和光柱(一节节车厢)之间的速度差,依旧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20万公里/秒。
当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是29万公里/秒时,他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节节车厢的速度)依旧比他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速、C)。他和光柱(一节节车厢)之间的速度差,依旧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1万公里/秒。
当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是100万公里/秒时,一定是,他会发现,光柱的速度(一节节车厢的速度)依旧比他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速、C)。而不是他的速度比光柱的速度(一节节车厢的速度)快70万公里/秒。
(2)、仅仅是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速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
假设,高速飞行者与一个光柱一起飞行,并与这个光柱前端同时出发;那么,不论高速飞行者(自己)多么使劲飞行,不论速度多么快,同时出发的光柱的速度永远比高速飞行者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柱前端永远飞在高速飞行者的前面,高速飞行者永远飞在光柱前端的后面。
对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如此,对静止者(他人)来说也是如此,即,高速飞行者永远飞在光柱前端的后面,高速飞行者永远不能超过光柱前端。
因为“光速不变”。所以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光柱)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光柱前端的速度也是30万公里/秒(光速、C)。
因为,相对于静止者来说,高速飞行者永远飞在光柱前端的后面,永远不能超过光柱前端。因为,相对于静止者来说,光柱前端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所以,相对于静止者来说,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相对于静止者来说,30万公里/秒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通过我们前面的讨论,相对论中的“光速是最高速度”就应当理解为:“只仅仅是,只单单是,相对于静止者自己来说,30万公里/秒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只仅仅是,只单单是,相对于静止者自己来说,那些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从高速飞行者自己角度看问题,应当是,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高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很高的速度飞行,甚至是无限大的速度飞行,只是同时出发的光(光柱)依旧比他自己还要再快30万公里/秒。
正是因为,高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如1光年/秒、1亿光年/秒、100亿光年/秒,甚至是速度无限大,但是光(光柱)的速度依旧比高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所以才会出现,相对于静止者(他人)来说的,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
高速飞行者高速飞行时;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当高速飞行者的速度在越来越接近于无限大;此时,相对于静止者(他人)来说,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是在越来越接近于30万公里/秒(光速、C)。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无限大;自然,相对于静止者(他人)来说,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3)、当我们的速度是无限大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就会成为一个“点”
假设,我们用1年的时间绕着整个宇宙空间飞行一圈,我们是与一个光柱的前端同时从地球出发,与这个光柱一起飞行,再返回到地球。虽然我们的速度是非常的快,但是在飞行中我们会发现,光(光柱)的速度永远比我们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光(光柱)相对我们的速度永远不变。(光柱可想象是个百亿光年长的火车,一节节车厢总是连续着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在超我们)。
光柱的前端(火车的车头)一定比我们先返回地球,我们只能和光柱的中部(火车的中部)甚至后端(火车的车尾)同时返回地球。如果这趟旅行的距离是100亿光年;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静止者)来说,他看到光柱的前端(火车的车头)返回地球时,自然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时刻;他看到我们返回地球时,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之后的某一时刻。
我们从地球出发到返回地球,这段时间;相对于地球上等待者(静止者)来说,是100多亿年,他已经长了100多亿岁;而相对于高速飞行的我们来说,仅仅是1年,我们仅仅长了1岁。即相对于高速飞行的我们来说,时间变短了,100多亿年变短到了1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变短到了1年。
如果我们的速度还快,越来越快······,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就要变短到1个月、1小时、1秒钟。当我们的速度是无限大时(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我们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时),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年的整个宇宙时间最终会变短到0秒。
当整个宇宙时间变短到0秒时,整个宇宙空间也会变短到0米。即,当我们的速度是无限大时(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我们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时),相对于我们来说,100多亿光年(距离)的整个宇宙空间最终也会变短到0米。
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质量为零)、零点的(体积为零),是个“点”(时间为零,空间为零),并且是真的存在上帝。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一个“点”内(质量为零,体积为零,时间为零,空间为零)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
(4)、从静止者角度来计算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时间、空间,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
假设,几个高速飞行者与一个光柱前端同时出发,与这个光柱一起飞行。他们都飞行了100亿光年(距离),之后返回地球。
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即,静止者)来说,他一定是在第100亿年结束这一刻,看到光柱前端返回地球的。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光、光柱、光柱前端的速度永远是C(是29.9792458万公里/秒,是1光年/1年,是100亿光年/100亿年)。
如果,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是在第101亿年结束这一刻,看到第一个高速飞行者返回地球的(比光柱前端晚回来了1亿年)。那么,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应当有理由认为,在飞行中,第一个高速飞行者的速度约等于0.99C(29.67945334万公里/秒),比光(光柱)的速度是慢上0.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是0.299792458万公里/秒。
如果,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是在第110亿年结束这一刻,看到第二个高速飞行者返回地球的(比光柱前端晚回来了10亿年)。那么,相对于地球上的等待者(静止者)来说,应当有理由认为,在飞行中,第二个高速飞行者的速度约等于0.9C(26.98132122万公里/秒),比光(光柱)的速度是慢上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是2.99792458万公里/秒。
······
可是,事实上,确是,在飞行中,光(光柱)比任何飞行者都要快上C(29.9792458万公里/秒);任何飞行者都要比光(光柱)慢上C(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永远是C(29.9792458万公里/秒),之间的速度差,不会是其它的速度(如0.299792458万公里/秒、2.99792458万公里/秒······)。
也就是说,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计算,每个高速飞行者与光(光柱)之间的速度差(如,是0.299792458万公里/秒,是2.99792458万公里/秒),虽然是可以的,但却不是高速飞行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同样,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计算,每个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是0.9C(26.98132122万公里/秒)、0.99C(29.67945334万公里/秒)、0.999C(29.94926655万公里/秒)、0.9999C(29.97624788),虽然是可以的,但却不是高速飞行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自然,从静止者自己的角度来推测、计算,高速飞行者他自己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29.9792458万公里/秒),虽然是可以的,但却不是高速飞行者自己的实际情况。
相对于静止者自己,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各自有着大小不同的时间、空间、速度。
(5)、由于突然改为只从静止者(他人)角度看问题了,使得相对论变得非常难懂
相对论中的“光速是最高速度”应当是:“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甚至是无限大,但是光依旧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快于高速飞行者自己。相对于静止者(他人)来说,30万公里/秒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相对于静止者(他人)来说,高速飞行者的速度可以越来越接近30万公里/秒,但是永远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相对于静止者(他人)来说,30万公里/秒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自然不能出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即使中微子自己的速度是无限大,但是我们作为静止者(他人)的角度,中微子的速度依旧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应当是个错误,据说,2011年9月24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了超光速的中微子”,是因为连接GPS信号接收器的光纤“接触不良”。
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高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飞行,甚至是无限大,但是光(光柱)依旧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快于高速飞行者自己。可是,一些人,甚至是一些物理学家,他们总是排斥这一点,而总是简单地、机械地、固执地认为“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你自己的速度也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此时,他们是只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不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并且,他们一会儿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一会儿只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而使得很容易理解的问题,变得非常难理解、非常难懂。以至于难懂到,传说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当高速飞行者自己高速飞行时,相对于高速飞行者,时间变短、空间变短。当说到时间变短、空间变短时,这时一定是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因为静止者(他人)并不存在“时间变短、空间变短”。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相当于是静止者,我们都看不到“时间变短、空间变短”。当说到“时间变短、空间变短”时,一定是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如果继续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当高速飞行者自己高速飞行时,即使高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是无限大,相对于高速飞行者自己来说,同时出发的光(光柱),光(光柱)的速度依旧比高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还要再快上30万公里/秒。即,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高速飞行者自己可以以任何速度、很高的速度、无限大的速度飞行,只是同时出发的光(光柱)依旧比他自己还要再快30万公里/秒。
可是,这时突然改为只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了。这时非要说,高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也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30万公里/秒是最高速度,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这时就是只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了。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确实是“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确实是“高速飞行者的速度也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光速、C)”。
因一会儿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一会儿只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同时又把两者混在一起,由此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把简单的问题变得非常复杂。
如果,一直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那么随着高速飞行者自己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速度是无限大(相对于静止者来说,高速飞行者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那么相对于高速飞行者来说,整个宇宙时间、整个宇宙空间就会是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零点”,最后成为“零点”。
由于不再一直沿着从高速飞行者(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了,而是突然改为只从静止者(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了,只说“任何速度都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高速飞行者的速度也不能超过30万公里/秒”了,自然就可以回避了“整个宇宙时间、整个宇宙空间最后会成为零点”这一问题。
在100多年前科学家说,当你高速飞行时,空间、时间就要变小,人们(包括科学家自己)就已经很难接受了;即使现在,很多人(包括不少科学家)也不接受。如果科学家再说,你的速度可以大于30万公里/秒,你的速度可以无限大;此时相对于你来说,整个宇宙的空间、时间就要变小到零点;人们(包括科学家自己)就更难接受了。为此,科学家们不得不把简单的问题变得非常复杂、变得非常难理解、变得非常难懂,以致于只有很少的人懂相对论。
通过进一步理解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当我们的速度是无限大时(相对于静止者来说,我们的速度是30万公里/秒时),相对于我们来说,整个宇宙时间、宇宙空间就会成为一个“点”。
那么,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是虚空的(质量为零)、零点的(体积为零),是个“点”(时间为零,空间为零),并且这个“点”一定是在上帝的手心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在一个“点”内(质量为零,体积为零,时间为零,空间为零)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才能相对于不同速度,时间、空间展现出不同大小。
通过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质量为零,体积为零,时间为零,空间为零),还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等的本来面目,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宇宙的一些奥秘,为此请看下面的论述。
2、电子等粒子的体积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所以粒子具有磁力、磁矩
(1)、宇宙的最小单位是“弦”,弦构成宇宙的空间、粒子的体积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整个宇宙的历史(年龄、岁数)只有138亿年,在138亿年前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只有上帝才能从一个“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是真的存在上帝。
“点”是最小的东西,自然可以从“起始点”中(或者宇宙诞生期间),诞生出很多、很多、很多的“点”。很多的点可以连接成“弦”——弧形曲线,很多的“弦”可以连接成“环”,很多的环可以构成一个球面(环的平方)。很多的“环的平方”(球面)可以构成一个“环的立方”,宇宙空间应当是个“环的立方”。
一个环是由很多个弦构成的。环线不是一条直线,甚至没有一处是直线。体育场的环型跑道是个环,是个环线。它的长度是有限的,只有400米。在环型跑道(环线)上,无论顺时针跑,还是逆时针跑,(不论是向前跑,还是向后跑),你都可以无限地跑下去。环型跑道(环线)是没有两端的,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没有中心点的。
一个球面是由很多个环构成的,如地球仪的表面(球面)可以说是由很多个经度线或纬度线构成的。球面,如地球的表面,它的面积也是有限的,地球的表面就这么大,只有5.1亿平方公里。在地球表面(球面)上,向东(向左)一直走你会从西边(右边)回来,向南(向前)一直走你会从北边(后边)回来。地球表面(球面)是没有边界的,也是没有中心点的。
环线是一维的,球面是二维的,很多个(无数个)一维的“环线”可以组成一个二维的“球面”,球面可以称为“环的平方”。同样的道理,很多个(无数个)二维的“环的平方”(球面)也可以组成一个三维的“环的立方”。宇宙空间一定就是个“环的立方”,类似环线和球面,是有限的,同时是没有边界的,是没有中心点的。向左(向东)一直走你会从右边(西边)回来,向前(向南)一直走你会从后边(北边)回来,向上边一直走你会从下边回来。
无数(极多)的“弦”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无数(极多)最大的“环”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的平方”(球面),无数(极多)最大的“环的平方”(球面)可以构成一个最大的“环的立方”,这个最大的“环的立方”应当就是整个宇宙空间。
一些“弦”可以构成一个极小的“环”,一些极小的“环”可以构成一个极小的“环的平方”(球面),这个极小的“环的平方”(球面)内包含着一个小体积,小体积本身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也是由“弦”构成的,这些弦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粒子的体积。
整个宇宙是从一个“点”中诞生的,自然可以从“起始点”中(或者宇宙诞生期间),诞生出很多、很多、很多的“点”,诞生出很多、很多、很多的“弦”。这些弦可以构成粒子的体积,可以构成宇宙的空间。弦理论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学说、重要观点。
(2)、弦具有磁力,粒子的体积是由弦构成的,粒子具有磁力、磁矩
《圣经》中说:“他右手拿着七星”(启1:16)。“七”在圣经中是个“完全数”,“七星”可以指宇宙中所有的恒星、行星、卫星等。“他右手拿着七星”这段经文可以理解为:上帝(耶稣)右手拿着整个宇宙,整个宇宙都在上帝(耶稣)的手心里。
进一步了解迈克耳逊-莫雷实验,进一步理解相对论,我们可以认识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整个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整个宇宙一定是在上帝(耶稣)的手心里,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在一个“点”内展现出如此宏大的宇宙。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整个宇宙是从一个起始点中诞生的”。而,只有整个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虚空的(质量为零)、零点的(体积为零),是个“点”,并且这个“点”一直都在上帝(耶稣)的手心里;如此,才能从一个“点”(起始点)中诞生出如此宏大的宇宙;因为这个如此宏大的整个宇宙(本来面目、本身)一直都没有离开过这个“点”,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上帝(耶稣)的手心;一直都在这个“点”内,一直都在上帝的手心里;。
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是个“点”,宇宙中所有的“弦”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上。这样,“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
“弦”是个矢量,具有方向性;同方向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吸引着我,我吸引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的关系”;方向相反的“弦”,相互之间就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你在我这里,我在你那里,你排斥着我,我排斥着你,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斥的关系”。这是磁力,互在是磁力的场,互吸是磁吸引力,互斥是磁排斥力。
粒子的体积,如中子、质子、电子的体积,应当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构成粒子的弦,如同地球仪上的经度线(如,东经90度弦,西经45度线,······等),从南极到北极,或从北极到南极,具有方向性。构成同一粒子体积的弦,磁力方向是相同的,从而使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也具有磁力(磁矩)。因此,在对撞机中,在磁场的作用下,中子、质子、电子等粒子可以被吸引着高速运动。
3、电子云就是电子的体积,铁原子次外层电子14个,所以可以展现出磁力
(1)、电子应当具有较大的体积,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就是电子本身
即使不在对撞机内,不在这强大磁场的作用下;仅仅是在电视机的显像管内,仅仅是在这弱小磁场的作用下;电子也能被吸引着高速运动,从电子枪飞行到荧光屏上去。那么,相对于中子、质子来说,电子应当具有较大的体积,具有较多的弦,具有较大的磁力。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
当今科学认为,电子是以“电子云”的形式存在的,在电子云内电子的位置是测不准的,即电子可以同时在电子云内的任何位置上。那么,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那个“点”状的、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电子应当根本不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测不准现象:“不是测不准,而是根本不存在”。爱因斯坦说的“上帝不会掷骰子”,应当是正确的。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相对于原子核来说,核外的电子(电子云)具有很小的质量、很大的体积。α粒子是氦原子核,具有较大的质量、较小的体积。α粒子撞击到电子(电子云)时,电子(电子云)不得不让开,α粒子仍成直线(或接近直线)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撞击到原子核上,才会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用“电子云就是电子”也能解释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
(2)、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如此才能解释原子核外每层电子的数量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中子、质子组成原子核,质子带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排列在原子核的周围。
如果把原子核比喻为就像一个垒球,那么电子(电子云)就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这些垒球棒(电子云)的小头靠近垒球(原子核),垒球棒的大头远离垒球。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像一个一个的垒球棒,在原子核的周围是一层一层地排列着。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电子具有较大的体积。第一层空间小,只能是在上面、下面(或者说是在前后两面,或者说是在左右两面)各是1个电子(电子云),分别是1行1列。
原子核带正电荷(由于具有质子),电子(电子云)带负电荷,相互之间具有电吸引力,电子(电子云)必须尽可能的接近原子核。如此,第二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2行2列,插在第一层1行1列的外侧。如此,可以更近的接近原子核。
第三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3行3列,插在第二层2行2列的中间和外侧。第四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4行4列,插在第三层3行3列的中间和外侧。第五层电子(电子云),上面、下面各是5行5列,插在第四层4行4列的中间和外侧。······。如此,可以更近的接近原子核。
这样,每层电子(电子云)的数量就会是层数的平方乘以2,第一层2个电子(电子云),第二层8个电子(电子云),第三层18个电子(电子云),第四层32个电子(电子云),第五层50个电子(电子云)······。
(3)、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如此才能解释为什么铁原子可以展现出磁力
铁原子第三层(次外层)的电子是14个(而不是18个),在正常情况下,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一面7个,另一面也是7个,它们分别朝着不同的方面,这时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铁原子不展现出磁力。
当某种情况下(如特殊的分子结构;如在外界磁力的作用下;如在电流导线线圈内的射电光波的作用下),铁原子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在上下两面,可以是一面9个(3行3列),另一面5个。这时,次外层即第三层的电子(电子云),是不对称的。构成这些电子(电子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不能相互抵消,这样铁原子就会展现出一定的磁力。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电子的体积是由“弦”构成的,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
(4)、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的体积,如此才能解释分子结构、物体结构
一个原子(原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最外层的某个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与另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在一起,接近在一起,这个电子(电子云)就是“键电子”,也就是键。键电子(电子云)具有较大、较长的体积。借着键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一些原子结合在一起,组成分子。分子内,原子的数量不同、原子的种类不同、原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每个原子具有的键的数量不同,而使得分子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种类。
一个分子上的某个原子的某个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与另一个分子上的某个原子的原子核吸引在一起,接近在一起,这个电子(电子云)也是键电子(电子云)。分子间的键电子(电子云)也具有较大、较长的体积。借着键电子(电子云),借着正负电荷的电吸引力,一些分子结合在一起,组成物体。物体内,分子的数量不同、分子的种类不同、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不同、每个分子具有的键的数量不同,而使得物体具有很多、很多、很多的种类。
只有把电子云认为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才能更好地理解“键”,并由此更好地理解分子的结构、物体的结构。如果把电子看成是围绕原子核不停转圈的“点”,就很难理解“键”,就很难理解分子的结构、物体的结构。
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粒子构成的,其中粒子——尤其是电子(电子云)——是由弦构成的,平时这些电子(电子云)是各个方向排列,弦是各个方向排列,弦所具有的磁力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某些物体(如铁块等),当其中的一些电子(电子云)同一方向排列,弦同一方向排列,弦所具有的磁力不再相互抵消,展现出磁力,而形成了“磁铁内磁力线”。
4、磁力线是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磁悬浮可以凭空获得能源
(1)、宇宙的空间是由弦构成的,弦展现出磁力是磁力线,磁力线是真实的
如果,如同经度线那样,一些弦组成一个球面。如果,具有很多、很多大小不同的这样的球面,围绕球心做中心点,像一个一个洋葱叶,组成一个球体。弦具有磁力,球面具有磁力,球体也应当具有磁力。如果,宇宙空间是如此构成的,宇宙空间平时也应当具有磁力。
可是,宇宙空间不会是这样的球体,因为这种球体是有限有边的、是有中心点的(!!!)。而宇宙空间是有限无边的、是没有中心点的(!!!)。
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是有限无边的、是没有中心点的(!!!)。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弦的方向,应当是各个方向的,弦所具有的磁力,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宇宙空间是“环的立方”,宇宙空间不展现出磁力。宇宙空间是由具有磁性的弦构成的,但是这些具有磁性的弦平时不展现出磁力。
一个磁铁块中,具有很多、很多的铁原子,如果每个铁原子都展现出磁力,这时磁铁块就会展现出很大的磁力。在这些磁力的作用下,在磁铁块所占据的空间之外,构成空间的弦,向前、向后,这时也会朝着同一方向排列,这时也会展现出磁力。在空间中,这些展现出磁力的弦,就是磁力线(空间中磁力线),磁力线(空间中磁力线)不是虚构出来的,而是真实存在的。
(2)、磁极之间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磁力线之间则是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
每块磁铁都具有两个极,一端为N极,另一端为S极。如果说,在磁铁内部,磁铁内磁力线是从S极到N极;那么在磁铁外边,空间中磁力线就是从N极到S极。“磁铁内磁力线”、“空间中磁力线”连接在一起,围成一个环状,这个环状磁力线具有方向性。由于是环状,“空间中磁力线”它的方向,与“磁铁内磁力线”它的方向,在某些位置上,可以方向相反。
两块条形磁铁,可以同方向,如都是直立在地上,都是上端是N极,下端是S极。当它们接近在一起时,此时,不同磁铁所伸出来的“空间中磁力线”就会进入到对方磁铁的身体内,并且都是方向向下。而,对方磁铁身体内自有的“磁铁内磁力线”,都是方向向上。两者方向是相反的,两者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关系,两块条形磁铁之间是相互排斥。
当两块条形磁铁,反方向接近在一起时,即你的N极挨着我的S极,你的S极挨着我的N极。此时,不同磁铁伸到对方磁铁身体内的“空间中磁力线”,与对方磁铁身体内自有的“磁铁内磁力线”,两者方向是相同的,两者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关系,两块条形磁铁之间是相互吸引。
一个U型磁铁,它的两端,即两极,N极,S极,都是在同一个方向上。类似一个人的两条下肢,脚都在地上;如果左脚为N极,右脚就为S极。U型磁铁“磁铁内磁力线”,它的方向是,右脚(S极)→右小腿→右大腿→左大腿→左小腿→左脚(N极);“磁铁内磁力线”在U型磁铁身体内走了一个U型。
U型磁铁,它有两端,即两极,N极,S极。它有两个臂(这里也可以说是两条腿),一个可称为N极臂,另一个可称为S极臂。一个条形磁铁可以被吸引到U型磁铁的任何一个臂上,而不必非要被吸到两端(两极)上,即不必非要“异极相吸、同极相斥”!!!。此时,U型磁铁、条形磁铁,两者之间的相互吸引,应当是磁力线相互之间的吸引,即你伸出的“空间中磁力线”与我身体内的“磁铁内磁力线”之间,方向相同,相互吸引。(当然,如果磁力线方向相反,是相互排斥)。
当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相对着接触在一起时,两块磁铁的磁力线(“空间中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方向是相同的。这些磁力线就如同一捆箭,箭尾这端在一块磁铁N极,箭头这端在另一块磁铁S极。磁力线方向相同,相互之间是相吸的关系。就磁铁的N极与S极之间来说,表现为就是异极相吸。
当一块磁铁的N极与另一块磁铁的N极,相对着接触在一起时;或者当一块磁铁的S极与另一块磁铁的S极,相对着接触在一起时。这块磁铁与另一块磁铁的磁力线(“空间中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方向是相反的,相互之间是相斥的关系。就磁铁的N极与N极之间、S极与S极之间来说,表现为就是同极相斥。
将两块磁铁的N极(或都是S极)相对,分别从南、北向中心点相互接近(→←)时,我们会发现,排斥力不是分别向南、北推(不是呈直线←→前后推),而是分别向东、西推(而是呈横方向↑↓向两侧推)。此时应当是,两块磁铁各自向外延伸的“空间中磁力线”已经伸入到对方的磁铁内。此时在磁铁内,(对方磁铁的)“空间中磁力线”与(本磁铁的)“磁铁内磁力线”之间,相互在推;是“线”与“线”之间相互在推,你推我到东,我推你到西。
磁力不仅仅是“异极相吸、同极相斥”,更是“磁力线之间,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并且,“异极相吸、同极相斥”也是建立在“磁力线之间,同方向相吸、反方向相斥”基础上。如果磁力是建立在磁力线(弦)基础上,那么再去找“磁单极”就是不可能的了。
如果这个理论是真实的、正确的;那么,磁力的这几个奇怪现象(如,不是呈直线←→前后推,而是呈横方向↑↓向两侧推)应当类似于“落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将会使我们有更大的科学发现。因此不能说本论文没有实验做基础,这些现象应当就是最好的实验。
(3)、弦是宇宙最小单位,磁力线是真实的,宇宙本身一定是个点并在上帝手心里
总之,我们应当可以认为,磁力线是真实存在的,“弦”真的是宇宙最小单位,宇宙的空间真的是由具有磁性的弦构成的,物体的体积(即粒子的体积)真的是由具有磁性的弦构成的。整个宇宙的本来面目(本身)一定真的是个“点”,一定真的是在上帝的手心里。如此,所有的弦(宇宙最小单位)相当于都在同一个“点”内,而相互之间具有“互在互吸、互在互斥”的关系,即方向相同的相吸,方向相反的相斥,而具有磁吸引力、磁排斥力。
宇宙的空间是由具有磁性的弦构成的,平时这些弦是各个方向排列,磁力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当一些弦同一方向排列,磁力不再相互抵消,展现出磁力,而形成了磁力线——“空间中磁力线”。
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粒子构成的,其中粒子的体积——尤其是电子(电子云)的体积——是由弦构成的,平时这些电子(电子云)是各个方向排列,弦是各个方向排列,弦所具有的磁力相互抵消,不展现出磁力。某些物体(如铁块等),当其中的一些电子(电子云)同一方向排列,弦同一方向排列,弦所具有的磁力不再相互抵消,展现出磁力,而形成了磁力线——“磁铁内磁力线”。
并且,一、不同磁铁的“磁铁内磁力线”之间,由于不接触,接触不到,不发生反应;二、一个磁铁向外伸出去的“空间中磁力线”可以进入到另一个磁铁的身体内,可以与另一个磁铁的“磁铁内磁力线”接触,可以发生作用,而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作用;三、不同磁铁的“空间中磁力线”之间可以相互接触,但是应当是,只有长度完全相同的“空间中磁力线”之间才会发生作用,(类似于只有波长长度完全相同的光波之间才会发生光的干涉),故“空间中磁力线”之间应当是极少极少发生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作用。
(4)、磁悬浮笔原理,磁悬浮永动机原理,磁悬浮永动发电机原理
像一串糖葫芦,一个棍子(如可以是铅笔、圆珠笔芯等等)可以间隔地、固定地来串着(穿着)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或称为环形磁铁),每个磁铁的磁极位置都是相同的,如都是前面是N极,后面是S极。
这样不同的O型磁铁(环形磁铁)之间相互是,你的N极(前面)接近着我的S极(后面),我的S极(后面)接近着你的N极(前面)。如果,每个磁铁不被固定着,它们可以前后地被吸引到一起。但是,因每个磁铁都被固定着,而不能被吸引到一起。
这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环形磁铁),它们的“磁铁内磁力线”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因都是从S极→N极,故方向都是从后到前。它们的“空间中磁力线”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因都是从N极→S极,故方向都是从前到后。“磁铁内磁力线(从后到前)”与“空间中磁力线(从前到后)”的方向相反。
现在,有两个这样的棍子。每个棍子中的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环形磁铁)与另外那个棍子中的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环形磁铁),都是一一对应的。两个棍子接近,每个磁铁伸出的“空间中磁力线”就会进入到对应的那个磁铁的身体内,与对应的那个磁铁身体内的“磁铁内磁力线”发生作用,因方向相反,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故两个棍子相互排斥、相互远离。
现在,有三个这样的棍子,其中前两个棍子像铁路的两个铁轨那样固定在下面,第三个棍子是在前两者的中间并在上面。借着相互排斥,第三个棍子就会悬浮起来。这就是磁悬浮笔的原理,关于磁悬浮笔可见:
https://www.rouding.cn/diy/354247.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e48a64460102wm60.html
http://www.iqiyi.com/w_19ry3m781l.html
借着这磁悬浮,中间、上面的那个棍子在自己旋转时,不再接触着其他物体,不再遇到摩擦阻力。理论上讲,它可以不停地旋转下去,就像地球在宇宙空间中不停地自转那样,如此我们可以得到永动机——磁悬浮永动机。
由于悬浮着的那个棍子是串着(穿着)一个、一个的O型磁铁(环形磁铁),这些磁铁带有磁力线。当这些磁铁旋转时,它们所带的磁力线也会旋转起来。当磁力线被周围铜线切割(被动切割)时,在铜线中就会产生电流。铜线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并不会遇到阻力(铁线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铜线缠绕铁芯形成的线圈来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如此我们可以得到磁悬浮永动发电机(永电机),而可以“凭空”得到电流、电能、能量。
动能变势能,势能变动能,在势能与动能之间,能量守恒,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力学、科学基础上。在发电机中,克服摩擦阻力等各种阻力需要消耗能量,切割磁力线产生电流、电能、能量,把两者说成是守恒的,这个说法不是建立在力学、科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某种哲学基础上,这种说法禁不住推敲。
为什么铜线等导体切割磁力线会获得电能,为什么可以“凭空”得到能量,这能量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将在下面进行论述。
●●●在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就将会枯竭,核能源也将会有枯竭的时候,在未来我们人类将会有可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实在是应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5、由弦构成的空间是个能量库,光波是空间中的弦依次展现出磁力
(1)、光波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
电子(电子云)放出一定的弦,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在空间——宇宙空间——中传导,光波应当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此时,在波的作用下,在波的球面上、环上,构成宇宙空间的这些弦,这时就会朝着同一方向排列,这时就会展现出磁力来。也就是说,光波本身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也就是说,那些平时不展现出磁力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成了磁力线。
电子(电子云)放出一些弦,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类似水滴滴到水面上产生水波)。光波在空间——宇宙空间——中传导,如光波从太阳传导到地球。另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接收到光波,此时相应的光波消失,这些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相应的弦。此时,弦就是光子。
放出、提取的只能是光子(弦),不会是光波;在空间传递的只能是光波,不会是光子(弦),如此才能解释“光的波粒二相性”。放出、提取的只能是整数的光子(弦),不能是分数的光子(弦),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量子论”。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是由众多的“弦(光子)”构成的。弦(光子)就是最小的体积、空间,弦(光子)就是体积、空间的最小单位,弦(光子)就是体积、空间的量子。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地中海大学教授、“圈量子引力论”的创始人之一卡尔罗•罗威利(CarloRovell)提出“体积是由量子——空间粒子所构成”。并提出空间粒子<量子>的大小是10^(-35)米。[见:(意)卡尔罗•罗威利(李润译).假如时间不存在——讲点颠覆常理的科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70.79.]
“弦理论”是理论物理学上的重要学说,认为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弦”,即一维的一小段“能量弦线”。弦应当就是“量子”,应当就是“光子”,故本论文也将它写为“光量子<弦>”。
弦就是量子,弦就是光子;光子就是量子,光子就是光量子;量子就是光子,量子就是光量子。
(2)、弦还应当是能量的最小单位,粒子的体积、空间的体积还应当是能量
很多个、很多个的“单弦”可以连接成一个“多弦”,如同很多、很多竹节可以连接成一根竹竿。很多个、很多个的“多弦”可以构成粒子的体积,如中子、质子、电子的体积,如同很多、很多单根的竹竿可以捆绑成为一捆竹竿。弦可以指“单弦”,如宇宙的最小单位——光量子<弦>;弦也可以指“多弦”,是由很多的“单弦”连接而成,如粒子的体积是由弦(复数的弦)构成的。
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具有较多的弦(光量子<弦>),而具有着较大、较长的体积。而,另一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具有较少的弦(光量子<弦>),而具有着较小、较短的体积。
当环境中光波(如红外光波)较多时,即温度较高时,键电子(电子云)可以接收到光波,这个键电子(电子云)可以从自己的位置上、从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键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大、变长。此时原子之间、分子之间的距离就要变远,物体就要变大,就会出现“热胀”现象。
环境中光波(如红外光波)较少时,即温度较低时,键电子(电子云)可以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键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小、变短。此时原子之间、分子之间的距离就要变近,物体就要变小,就会出现“冷缩”现象。这“热胀冷缩”是一种物理反应,是有能量参与的物理反应。
键电子(电子云)变大、变长,原子之间的距离变远。当原子之间的距离变远到一定程度时,分子内的原子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发生变化,由原子组成的分子还可以发生变化,可以变成为新的分子,这是化学反应。
在某些化学反应过程中,最终的结果,某些键电子(电子云)可以变小,可以放出光子(光量子<弦>)到空间中,产生光波。依据波长不同,如果光波是红外光波、可见光波,这可以是燃烧、爆炸;如果光波是射电光波,这可以是电池。这些是我们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方式,光子(光量子<弦>),就是能量的本来面目。
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是由“光量子<弦>”构成的。“光量子<弦>”即是体积、空间的最小单位,同时也是能量的最小单位,体积、空间与能量本身是一回事。宇宙空间是由“光量子<弦>”构成的,宇宙空间应当是一个能量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在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就将会枯竭,核能源也将会有枯竭的时候,在未来我们人类将会有可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实在是应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3)、空间应当是一个能量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宇宙空间膨胀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说:“宇宙有个起始点,在宇宙起始点,没有时间、空间、物质,是个‘点’。在宇宙起始点,随着时间的诞生,也诞生了空间和物质。随着时间行驶,空间以光速膨胀。随着时间行驶、空间膨胀,星系之间彼此远离”。
依据“随着宇宙时间行驶,宇宙空间以光速膨胀”;那么,当宇宙时间是在第10纳秒(第亿分之一秒)这一刻时,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只有3米;3米,那一刻的整个宇宙空间就是只有这么大,还没有普通人家的房间大。当宇宙时间是在第10万纳秒(第万分之一秒)这一刻时,整个宇宙空间的大小只有30公里;30公里,那一刻的整个宇宙空间就是只有这么大。目前宇宙时间是第138亿年(岁),宇宙空间的大小是138亿光年(距离)。未来,当宇宙时间是1千亿年(岁)时,宇宙空间的大小就会是1千亿光年(距离);当宇宙时间是1万亿年(岁)时,宇宙空间的大小就会是1万亿光年(距离)。
为什么宇宙空间能够不断地膨胀?只能是,宇宙空间的“真空”不是真正的“空”,而应当是由一种“东西”构成的,并且这种“东西”一直是在不断地增加之中。虽然宇宙中并不存在那个“绝对静止的以太”(因为“以太”不符合相对论),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宇宙空间的“真空”就是真正的“空”、绝对的“空”。
宇宙中具有千亿数量的星系,银河系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星系。每个星系内又具有千亿数量的恒星,太阳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最普通的恒星。这千亿千亿数量的恒星,在每时每刻都在释放出巨大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已经释放出了一百多亿年。那么,这些巨大数量、巨大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都到哪里去了?这些光子(光量子<弦>)只能是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去了。(在外太空中,我们看到太阳的周围,星星周围,都是黑暗的,它们发出的光,并没有照亮它们周围的空间,它们发出来的光,只能是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去了)。宇宙空间应当是由光子(光量子<弦>)构成的,而光子(光量子<弦>)又是在不断地加入到宇宙空间中去,所以宇宙空间能够不断地以光速在膨胀。
水波只能在水中(如水池中,如江河湖海中)传导。光波本身是能量,自然光波也应当只能在能量、能源中传导。宇宙空间的“真空”不应当是真正的“空”,而应当是由光子(光量子<弦>)构成的,由能量构成的,宇宙空间——空间——应当就是一个能量库,应当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在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就将会枯竭,核能源也将会有枯竭的时候,在未来我们人类将会有可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实在是应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4)、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具有磁性,具有频率、波长
在地球仪上,具有经度线,如,东经90度线,西经45度线,······;还具有纬度线,如,赤道0纬度线、南纬30度线,北纬40度线,······;还具有南极、北极。
构成粒子体积的弦,应当类似于地球仪上的经度线(如,东经90度线,西经45度线,······,等)。经度线具有方向性,如从南极到北极,或从北极到南极。构成粒子体积的弦,具有磁力,这磁力具有方向性,从而使粒子具有了磁力、磁矩。
构成宇宙空间的弦,应当类似于地球仪上的纬度线(如,北纬10度线,南纬40度线······等)。纬度线具有方向性,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只是,平时,这些具有磁性的弦、环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综合在一起相互抵消;故,一般情况下,宇宙空间不展现出磁力来。
粒子(如电子,即电子云)放出弦(光量子<弦>),弦(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宇宙空间)中,产生光波。光波应当是,构成宇宙空间的不同位置的弦以光速依次地展现出磁力来。也就是说,那些平时具有磁性、但不展现出磁力的弦,此时展现出磁力来,成了磁力线。
光波还应当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的平方)。球面(环的平方)应当是由一个、一个的环构成的,这一个、一个的环应当类似于地球仪上的纬度线。0纬度线,即赤道,最长。北纬(南纬)10度线······40度线······80度线,逐渐变短。到北纬(南纬)90度线,即北极、南极,“环线”成了一个“点”。
一个电子(电子云),如果不停地(如第1纳秒、第2纳秒······地)放出弦(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不停地产生光波,不停地产生以光速膨胀的一个、一个的球面(环的平方)、环,环(弦)展现出磁力。下一个(如下一纳秒诞生的)光波的环(弦),与上一个(如上一纳秒诞生的)光波的环(弦),弦所具有的磁力方向,应当是尽可能地不同,甚至相反。即尽可能地恢复弦原有的状态,既分别朝着不同的方向。
如:(在球面的顶端),第1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前,第2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左(或向右),第3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后,第4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向右(或向左),第5纳秒产生的光波(球面)的弦又转回到向前。······。这个周期,就是光波的频率,就是波长。
电子(电子云)放出一定的光子(光量子<弦>)产生光波,放出光子(光量子<弦>)多,能量大,弦的磁力大;同时恢复的慢,频率慢,波长长;也就是说要经历更多的球面(环),弦的方向才能相反。放出光子(光量子<弦>)少,能量小,弦的磁力小;同时恢复的快,频率快,波长短;也就是说只经历不多的球面(环),弦的方向就能相反。光波的波长由短到长,依次是伽玛光波(1pm~100pm)、爱克斯光波(100pm~10nm)、紫外光波(10nm~400nm)、可见光波(400nm~700nm)、红外光波(700nm~300μm)、射电光波(300μm~3000m)。在射电光波中,波长由短到长,依次为微波(1mm~1m)、超短波(1m~10m)、短波(10m~100m)、中波(100m~1km)、长波(1km~3km)。而“工频射电光波”波长可以更长,可以是6千公里以上。
6、电流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电能的应用、获得与无限来源
(1)、电流应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依据不同材料可以获得不同光源
在某个物体(导体)内,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相应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另一个电子(电子云)接收到相应的光波,相应的光波消失,这个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与此同时,这个电子(电子云)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这第2个电子(电子云)同时接收光波,同时立刻又放出光波;第3个、第4个、第5个、第6个······电子(电子云),都依次进行相同的反应,这样一些光波就沿着这个物体(导体)传递、传导,而形成电流。
射电光波的波长很长,电子(电子云)从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很多的光子(光量子<弦>),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非常大。因体积非常大,在物体内(导体内),电子(电子云)根本无法保持住如此大的体积,而会立刻放出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射电光波。下一个电子(电子云)同样,在接受射电光波的同时,同时立刻放出射电光波。这样射电光波就沿着这个物体(导体)传递、传导,而形成射电光波流——电流。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
而其他光波,如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光波的波长较短,电子(电子云)从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不多的光子(光量子<弦>),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不大。因体积不大,在物体内(导体内),电子(电子云)可以保持住如此不大的体积,不必立刻放出光子(光量子<弦>)、光波。因此,其他光波不能沿着导体传导。
导体内,射电光波流(电流)在传导时,电子(电子云)因接收了射电光波,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增加的很大。可是,只有导体表面的外边具有更多的空间,可以使电子(电子云)更容易的增加体积。而导体内部,则缺乏空间,不容易使电子(电子云)增加体积。因此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射电光波流(电流)在导体内的传导,多集中在导体的表面。即,电流在导体内部的电流分布不均匀,电流集中在导体的“皮肤”部分,也就是说电流集中在导体外表的薄层,越靠近导体表面,电流密度越大,导线内部实际上电流较小。即,电流具有趋肤效应。由此,也支持电流应当就是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
在导体内,波长越长的射电光波(如工频射电光波,波长可以很长,可以是6千公里以上),可以使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得更大(带有更大的能量),可以使电子(电子云)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接触,而可以使射电光波流(电流)能够更好地在更长的导线中传导。波长长,就是电压高;波长短,就是电压低。从发电厂出来的电流,需要输送到很远的地方;因此波长就需要很长,如长到6千公里以上,甚至更长;因此就需要从低压变到高压,由波长短变到波长长。在各种电器的应用中,不需要如此高的电压,需要从高压变到低压,由波长长变到波长短。(关于电流的电压与变压等,可详见本论文的第三章)。
在射电光波流(电流)经过某些特殊导体时,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射电光波。与此同时,这个电子(电子云)还放出另外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不是射电光波,而是可见光波。这个特殊导体在传导“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同时,还向外发射出可见光波,这时这个特殊导体是个发光体,是个灯丝。依据不同材料,一些物体在传导“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同时,可以向外发出不同波长的光波,如:伽玛光波、爱克斯光波、紫外光波、可见光波、红外光波、射电光波。这样我们依据不同的材料,可以获得不同的光源。
(2)、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电子之间的传递,借助磁可带来强大的动力
导体内,射电光波流(电流)在传导时,电子(电子云)因接收了射电光波,电子(电子云)的体积变的是非常的大,使得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接触着电子(电子云)。射电光波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但是在它产生这一刻时,仅仅是个点(或接近于点)。上一个电子(电子云)放出这个“点”,它还没有来得及以光速膨胀,马上就被下一个电子(电子云)所接收。
因此,导体内,电子(电子云)相互间传递的仅仅是个“点”(或接近于“点”),而不是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因此,即使导体、导线极细,如在集成电路中是非常的细,射电光波流(电流)依旧能够传导,而不相互影响。
射电光波流(电流)在导线内传导时,即射电光波在电子(电子云)之间被传递时,射电光波是以最小的球面,即“点”,或接近于“点”,的方式在被传递。
导线环绕着铁芯围成线圈,“射电光波流”(电流)沿着线圈导线传导,铁芯可以具有磁力,在磁力的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子(电子云)因有较大的体积、较大的磁力,就会偏向铁芯。使得在导体内,一些电子(电子云)不再接触着下一个电子(电子云);使得在导体内的射电光波不再以“点”的形式传递,而向外发射出来,成了以光速膨胀的球面、环。
发射出来的射电光波(球面、环、弦),弦的磁力方向,在线圈内、在线圈外,方向是相反的。线圈内具有铁芯,此时铁芯就会展现出更强的磁力来,成为电磁铁。借着电磁铁的磁力,电能可以变成机械能,电动机就是建立在这基础上。借着这电、磁,我们人类可以获得强大的动力。
(3)、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却获得电能,借此可以白白地获取空间能源
某个物体上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光波(如可见光波),光波消失,这些电子(电子云)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与此同时,这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这个光波可以是射电光波。这个物体可以是个导体,这些射电光波,就可以以“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形式沿着导体传导出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电流、电能。最初接收到的光波,如是可见光波,这是光电效应,光电电池,光伏产业。
具有磁铁,具有磁场,具有磁力线,磁力线也是具有磁力的弦。在外力的作用下,磁铁转子可以不停地旋转,带动磁场、磁力线不停地旋转。这时,这些磁力线如同光波,只是相对于光速来说,磁力线的旋转速度很慢。当周围的导体(如铜线)的电子(电子云)接收到(即被动切割到)这些磁力线时,如同导体接收到光波一样,这些电子(电子云)也会从自己的位置上,从宇宙空间中提取出并接收了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与此同时,这些电子(电子云)可以又放出一定数量的光子(光量子<弦>),光子(光量子<弦>)加入到空间中,产生光波,这个光波可以是射电光波。由于周围的导体(如铜线)本身就是个导体,这些射电光波,就可以以“射电光波流”(电流)的形式沿着导体传导出来,这样,我们就获得了电流、电能。这应当就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天然磁铁、普通磁铁的磁力很小、磁力线很少。因此,在发电机中,磁铁转子不是天然磁铁、普通磁铁,而是电磁铁,即用自己(发电机)所发出的一部分电能,来使自己变成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磁力线多了很多倍,周围导体(如铜线)多切割了很多倍的磁力线;此时并没有为此多消耗能量(如石油、煤炭、水利、核能等),可是却因此多获得了很多倍的电能。这多获得的很多倍电能是从哪里来的,只能是宇宙空间白白给的,宇宙空间——空间——应当是个能量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库。
铜线切割磁力线没有阻力,并不会遇到阻力。铁线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铜线缠绕铁芯形成的线圈来切割磁力线才会遇到阻力。其实,在发电机中,周围导体(如铜线)切割磁力线本身,并不需要消耗能量(石油、煤炭、水利、核能)。铜线切割磁力线,并不消耗能量!!!,却能获得电能!!!。在发电机中,消耗的那些能量(石油、煤炭、水利、核能)仅仅是用在克服发电机中磁铁转子在转动时的摩擦阻力上。
未来、将来,我们人类应当可以通过某些方式,使摩擦阻力减少到零,如将发电机放在外太空中,让磁铁转子悬浮着,不再有摩擦;或者,借着磁悬浮,也可以使磁铁转子悬浮着,不再有摩擦(具体设计方法,我们在前面“磁悬浮笔原理,磁悬浮永动机原理,磁悬浮永动发电机原理”这一段已经讨论过了)。那时,借着惯性,磁铁转子就可以不停地转动(如同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一样),我们人类完全就可以、白白地、源源不断地——从空间中——获得电能(能量)。
●●●在几十年后、几百年后,地球上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就将会枯竭,核能源也将会有枯竭的时候,在未来我们人类将会有可能生活在黑暗之中,我们实在是应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去获取宇宙中这更大的能源、最大的能源、永不枯竭的能源,并且是最清洁的能源(用石油、煤炭来发电会带来严重的污染,用水利发电会带来环境的破坏,核电就更加可怕了),使我们人类的未来永远生活在光明之中。
7、两种电流,顺时针方向的、逆时针方向的,使得在半导体上产生芯片
(1)、电流应具有两种,顺时针方向性的射电光波流,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
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在导体内被传递(流动)的一个个的射电光波,是一个个的极小的球面(接近于点),球面由弦构成。
这一个、一个的最小球面如同地球仪的球面,有南极、北极,有一条条的纬度线,每一个最小球面就是由这一条条的纬度线构成的,这一条条的纬度线具有磁性,是磁力线。就磁力的方向,可以是顺时针方向(左手法则),也可以是逆时针方向(右手法则)。
在导体内,这一个、一个以光速向前运动的最小球面(接近于点),可以都是同一方向,可以都是南极在一个方向,北极在另一个方向。就像排队的人群,你的前胸贴着我的后背,我的后背挨着你的前胸;一端是某个人的前胸,另一端自然是另一个人的后背。就像山楂串成的糖葫芦,每个山楂都如同地球仪;在这个糖葫芦上,是你的南极挨着我的北极,我的北极挨着你的南极。如果棍儿的前端是某个球面的南极,棍儿的后端自然是另一个球面的北极;如果棍儿的前端是某个球面的北极,棍儿的后端自然是另一个球面的南极。
即,构成这一个、一个的最小球面,它们的纬度线,纬度线的磁力方向,可以都是一致的。或可以都是顺时针方向(左手法则),或可以都是逆时针方向(右手法则)。
由于电池的特殊结构、特殊属性,从正极这端传出来的射电光波流(电流),就磁力线方向应当都是顺时针方向的,左手法则,是正极电流(当今物理学中所谓的空穴向前流动,当今物理学称为“空穴电流”)。从负极这端传出来的射电光波流(电流),就磁力线方向应当都是逆时针方向的,右手法则,是负极电流(当今物理学中所谓的电子向前流动,当今物理学称为“电子电流”)。
正极电流(从正极出来的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当今科学所谓的“空穴电流”)、负极电流(从负极出来的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当今科学所谓的“电子电流”),两者相对时,它们的磁力线方向相同,(如同左右拳相对,拇指接触在一起,其它手指的方向一致)。磁力线方向相同,相互之间是相吸的关系。
一个发光体一端连接着正极导线,另一端连接着负极导线,两者相对,借着磁力线相互之间的相互吸引,正极导线中的射电光波流(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就要经过发光体流向负极,负极导线中的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就要经过发光体流向正极。发光体就可以向空间中发出相应的光波(可见光波、或者其它光波)。由于存在着磁力线相互吸引作用,即使“电压”较低,只有几伏,也能使射电光波流(电流)通过发光体,而使发光体发出光波来。
(2)、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两种电流同时出现在半导体两端时的突破反向阻断
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电子(电子云)是由很多的弦组成的,弦具有磁力。某些物体,通过相应的分子、原子、电子的排列方式,使得在物体内可以展现出一定的磁力。光波也是由具有磁力的弦构成的,当光波经过这些物体时,在磁吸引力和磁排斥力的作用下,就光波的弦的方向,这个物体只允许某个特定方向的光波通过,不允许其它方向的光波通过,这时这个物体具有偏振性,如某些云母,如某些半导体。
一个半导体(如二极管),它的一端连接着入口导线,另一端连接着出口导线。借着半导体的特殊结构,它只允许顺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通过、传出,不允许逆时针方向的射电光波流(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通过、传出,这时从出口导线传出来的,只能是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而获得了单独的正极电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将这个半导体反过来,可以获得单独的负极电流(所谓的“电子电流”)。
一个半导体,当它的两端(如三极管的发射极e、基极b)各连接着一个入口导线。一个入口导线这端,传入的是正极电流(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空穴电流”),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不允许通过,是“关”。另外一个入口导线这端,传入的是负极电流(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所谓的“电子电流”),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也不允许通过,也是“关”。当两个入口导线,同时传入电流,因两者相对,磁力线方向相同,(如同左右拳相对,拇指接触在一起,其它手指的方向一致),相吸;在磁吸引力的作用下,两端的电流(射电光波流)就要分别流向对方(在三极管中就会接着流向集电极c),是“开”。
(3)、用两面各写着男厕女厕的一扇门,来讲解半导体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一列火车具有2节车厢,在第一节车厢和第二节车厢之间,有一扇门。门的第一节车厢这面写着“男厕(P),门的第二节车厢那面写着“女厕(N)”。
男人、女人,从外边进入第一节车厢,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时,看到门上写着“男厕(P)”,自然认为第二节车厢是男厕(P)。男人会进入第二节车厢,并会从第二节车厢出来。而女人不会进入第二节车厢,而不会从第二节车厢出来。从第二节车厢出来的,只有男人。
男人、女人,从外边进入第二节车厢,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时,看到门上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一节车厢是女厕(N)。女人会进入第一节车厢,并会从第一节车厢出来。而男人不会进入第一节车厢,而不会从第一节车厢出来。从第一节车厢出来的,只有女人。
综上所述,从第一节车厢出来的都是女人,从第二节车厢出来的都是男人。
半导体也是如此,如二极管中,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形成pn结,pn结所具有的特殊结构,使得电流只能单一方向通过,反向阻断。如同一扇门,一面写着“男厕(P)”,另一面写着“女厕(N)”。从P极(阳极)出来的只能是“正极电流(空穴电流)”,从N极(阴极)出来的只能是“负极电流(电子电流)”。
在半导体物理学中,电流分为两种,一种是“正极电流(空穴电流)”,另一种是“负极电流(电子电流)”。在二极管中:
“正极电流(空穴电流)”,可以从N极(阴极)进入,从P极(阳极)出来。但是,不能从P极(阳极)进入,从N极(阴极)出来。
“负极电流(电子电流)”,可以从P极(阳极)进入,从N极(阴极)出来。但是,不能从N极(阴极)进入,从P极(阳极)出来。
电流分为两种,从电池正极出来的都是“正极电流(空穴电流)”,从负极出来的都是“负极电流(电子电流)”。
(4)、用两面各写着男厕女厕的两扇门,来讲解半导体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一列火车具有3节车厢,在第一、二节车厢之间,在第二、三节车厢之间,都有这样的门。
女人(负极电流、电子电流),进入第一节车厢(发射极e),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np结)时,看到门上写着“男厕(P)”,自然认为第二节车厢是男厕(P),而不会进入第二节车厢。
男人(正极电流、空穴电流),进入第二节车厢(基极b),在走到第一、二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一节车厢是“女厕(N)”,而不会进入第一节车厢。
并且,进入第二节车厢(基极b)中的男人(正极电流、空穴电流),在走到第二、三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也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三节车厢是“女厕(N)”,而不会进入第三节车厢。
但是,可是:
如果同时,女人(负极电流、电子电流)走进第一节车厢(发射极e),男人(正极电流、空穴电流)走进第二节车厢(基极b),(假设,比喻,女人、男人都同时发出声音,说不是厕所);这时,女人(负极电流、电子电流)就可以从第一节车厢(发射极e),通过第一、二节车厢之间的门(np结),进入第二节车厢(基极b)。并且,在走到第二、三节车厢之间(pn结)时,看到门上写着“女厕(N)”,自然认为第三节车厢是“女厕(N)”,而会进入第三节车厢(集电极c)。
当然,这时,男人(正极电流、空穴电流),也可以从第二节车厢,通过第一、二节车厢之间的门(pn结),进入第一节车厢。
这如同是个NPN型的三极管。
NPN三极管,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所组成。它的原理应当是,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是“负极电流(电子电流)”,基极b(第二节车厢)传入的是“正极电流(空穴电流)”;当它们不同时传入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都是“关”。当它们同时传入时,是“开”,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负极电流(电子电流)”,就会流向基极b(第二节车厢),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第三节车厢)。
PNP三极管,它是由2块P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N型半导体所组成。它的原理应当是,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是“正极电流(空穴电流)”,基极b(第二节车厢)传入的是“负极电流(电子电流)”;当它们不同时传入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都是“关”。当它们同时传入时,是“开”,发射极e(第一节车厢)传入的“正极电流(空穴电流)”,就会流向基极b(第二节车厢),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第三节车厢)。
(5)、借着三极管的“开”、“关”,带来芯片,带来计算机,带来人工智能
电流,即射电光波流分为两种,一种为:顺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即正极电流,即所谓的“空穴电流”;另一种为:逆时针方向射电光波流,即负极电流,即所谓的“电子电流”。
在三极管中,当两种电流不同时出现在两端时,借着半导体的反向阻断,电流不能通过,是“关”。当这两种电流同时出现在两端时,借着这两种电流的相互吸引作用,则电流能够通过,是“开”。
这类似于动物(包括人类)的神经(大脑)系统。如,一个神经突触,它的突触前膜来自两个神经细胞的树突。
当两个神经细胞不同时有冲动来到这突触前膜,不同时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没有接受到如此多的神经介质,下一个神经细胞不会产生冲动,不会接受到冲动,是“关”。
当这两个神经细胞同时有冲动来到这突触前膜,同时释放兴奋性神经介质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接受到如此多的神经介质,下一个神经细胞会产生冲动,接受到冲动,是“开”。
动物的神经活动等,人类的智能活动等,都是建立在这“开”、“关”基础上。
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具有上亿个三极管,借着每个三极管的“开”、“关”作用,而给我们人类带来芯片,带来计算机,带来电脑,带来人工智能。
(6)、电流不是在导体内的电子流动,也不是电子流动的反方向,更不是空穴流动
电流应当是射电光波在导体内电子(电子云)之间的传递,应当是“射电光波流”在导体内的传导。电流不应当是电子在导体内的流动,电流更不应当是电子在导体内流动的反方向,电流也更不应当是空穴向前流动。
可是,在我们中学的物理学课本上,我们学到的是:电流是电子流动的反方向,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是从负极流向正极,电流具有一种。
那么,那些从发电厂中传出的交流电,电流、电子如何流动,很难让人理解,当今物理学在这方面,观念是混乱的,是错误的。
而在半导体物理学上,不得不引入“电子电流”、“空穴电流”,电流具有两种。并且这两种电流之间应当具有相互的吸引力,使得,当“电子电流”、“空穴电流”这两种电流同时出现时,它们就可以冲破半导体的反向阻断。
如果说,电子从发射极e,流向基极b,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还好理解;那么,空穴从发射极e,流向基极b,并接着流向集电极c,就不好理解了。当今物理学,将电流理解为,是电子的流动、空穴的流动,是非常牵强的;尤其是空穴的流动,是非常荒唐的。空穴如何流动,不能让人理解,当今物理学在这方面,观念是混乱的,是错误的。
在导体里流动的应当是光波(射电光波),而不应当是电子(电子云)。从导体中发出的也应当是光波(射电光波),也不应当是电子(电子云)。当今物理学认为:“在导体内流动的是电子,电子具有波的特点。从导体向外发出的也是电子,电子也具有波的特点”,这个观点应当是错误的。
在电视机的显像管内,一个一个的电子(即电子云,即具有云状身体的电子)从电子枪的阴极那里出发,飞行到荧光屏上,形成一个电子(电子云)束。如果电流就是电子流动的反方向,那么沿着这个电子束,是否有电流由荧光屏流向电子枪,应当没有。电流(“射电光波流”)的速度是光速(30万公里/秒),而在这个电子(电子云)束中,电子的飞行速度应当不是30万公里/秒,而应当慢得多(可能只有十分之一)。这一个一个的电子(电子云)应当也不具有波的特点,否则无法在某一时刻十分准确地发射到荧光屏的某一特定位置上。
由于当今物理学把射电光波与电子混为一谈,把很多射电光波(当今物理学又称为电磁波、无线电波)的特点,认为是电子的特点,由此出现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产生了很多混乱的现象,并提出了“测不准现象,在微观不存在因果关系”等。
我们正确地区分电子(电子云)、电力、磁力、射电光波、电流的关系,我们就会发现在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因果关系,而且就因果关系来说,是粒子决定原子,原子决定分子,分子决定物体,物体决定星球;是微观决定常观、宏观。爱因斯坦说的“上帝不是掷色子”一定是正确的。
当今的物理学认为,电子是个“点”,这个点状的电子在导体内不停地流动形成电流,这个点状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不停地转圈形成电子云(化学理论体系恰恰是建立在这电子云基础上,尤其是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只能建立在这电子云基础上)。当今的物理学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建立在这“电子是个点”基础上,而得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观点,如在微观世界不存在因果关系等。怎么办,来认识到“电子云应当就是电子,就是电子本身,就是电子的体积”,来重新建立起物理学的理论体系,来重新建立起整个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科学院郭汉英研究员说过:“物理学并不是一个已完成的逻辑体系。相反,它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一些观念上的巨大混乱。科学发展的历史正预示着,一场新的变革正在酝酿,并且迟早会到来,物理学正面临新的挑战、酝酿新的突破”。
借着来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个“点”,并从这个“点”出发来认识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等的本来面目,我们将会迎来这个新的突破。●●●尤其是,面对取之不尽的空间能源,面对越来越快的人工智能,我们实在是应当勇敢地来迎接物理学上的新突破。
(关于我对“磁力、光波、能量、电流、芯片”等等的进一步研究,可以详见本论文(书)《上帝的科学》的第一、二、三章。)
2020年2月29日《导论四》定稿
徐永海,住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新风南里10号楼6门501室,邮政编码:100088,座机电话:86-10-82082198,手机电话:18600229405(不能微信——8月5日微信被封,但可以电话、电报等),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目前微信号:xuyonghai-1960。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3823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