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昕慈:在中国参加高考你就输了? 请看博讯热点:中国教育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6月10日 转载)
(传媒研究员 陆昕慈)

■中国高考决定了百万学子的升学就业前途,图为学生在试前加紧温习。资料图片
刚刚过去的6月7日、8日,大陆940万中学生参加高考。然而7日早上10点52分,考试进行不到两个小时,广州《南方都市报》微信平台发出的一条信息——〈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此刻正在南昌参加高考〉迅速传遍了朋友圈和各大门户网站。
虽然公众对于记者的采访方式褒贬不一,《南都》卧底调查组对高考替考利益链的深入挖掘,却如期引起了社会热议。根据《南都》的报道,高考替考组织的利润丰厚——若「枪手」代替考生考上河南一本(重点本科)院校可收入2.5万人民币,二本院校2万;考上山东一本院校2万,二本1.2万;而在一本院校中,「985工程」顶级高校最高可卖得上百万,普通「985\211工程」高校也可以获得十多万左右报酬。这一非法产业之所以能存在,是替考组织和中学、招生办、公安局、监考方合谋的结果——因为要顺利进入考场,替考组织需要打通身份认证、识别等多个关卡。而动辄几十万的替考费用,使这一非法途径一般只能让富裕家庭的小孩享用。
替考组织这一利益链的曝光,让中国的教育制度与阶层流动的关系再次进入公众讨论。中国大学梯队的划分,开始于199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首批入选「985工程」院校的大学有9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类似于美国的长春藤联盟,被称为九校联盟;截至2013年年末,这一系列高校扩至39所。而「211工程」院校,是中国政府在1990年代对中国高校系统化的结果——取名「211」着意于「面向21世纪100所高等院校」,如今共有112所高校名列其中(包含全部「985工程」院校)。在中国现有的2,000多所大学中,「985\211工程」名单上这一百多所绝对是兵家必争之地。每年大学毕业季,都有大量普通大学毕业生抱怨因为不是「985\211工程」大学毕业而进不了很多大企业和机构的面试门槛。这时候,他们四年前参加的那次高考,又被赋予了一层含义。
资源不均 城乡差距扩大
而与替考利益链呈现的残酷现实一样,教育资源的争夺,从来也是权势和金钱的竞争结果。有学者调查发现,农村小孩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越来越低,转折点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寒门子弟和名校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方面与各种自主招生模式兴起有关。
自主招生后,大学有权给有音乐、美术、外语或学术特长的学生额外加分,而这些特长的培养,需要家长付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另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时代不同地域小孩的知识鸿沟越来越大,网络在城市的普及让城市小孩很快接触到海量信息和学习资源,其知识储备和见识远远多于落后地区的同龄学生(想像一下这个场景,当大城市的学生在博物馆、天文馆、地质公园进行科研训练,和国内外一流大学进行交流访问时,落后地区的学生仍然在对着课本和试题反复训练)。网络时代的教育体系,再不是挑灯夜读就能胜出的。大城市掌握着教育资源和决策导向,小城市乃至农村的教育系统只能望其项背。
相对于社会的残酷现实,高考这个相对公平的战场,催生了黄冈中学、衡水中学这些以军事化训练令学生获得超高高考分数的考试机器制造所。虽然面对填鸭式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批评,这些学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中国各地中学效仿、复制的对象——因为这一模式至少指出了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情况下突出重围的一条路径。
四月初曾出现一条〈解密南京学霸高中:仅21人高考其余全被提前录取〉的新闻:在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外)480名高三学生中,共有295名被美、英、法、加、澳、日、新等国家的大学录取(其中哈佛1人,耶鲁2人,普林斯顿2人,史丹福2人,哥伦比亚2人,芝加哥5人······),除去国内保送和出国留学的学生外,将只有21人参加今年的普通高考。南外这些被国外名校录取的学生,都有类似哈佛大学暑期学校学习、随市交响乐团赴新加坡演出、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中学生领袖论坛或奥数竞赛一等奖等等经历。很明显,在黄冈中学、衡水中学在为每年的清华、北大人数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南外这类超级名校早在比较长春藤名校的录取率了。在衡水中学学生几乎精确到分秒的作息时间表和三倍于名校学生的复习时间的对面,是几乎零高考压力的某一群人。无怪乎有网友留下如此偏激评论——在中国,参加高考你就输了。
来源:苹果日报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08114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