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涛:孙立平『历史开始了』的表述,显得有点太乐观或夸大了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3月18日 来稿)
国内有朋友发来《孙立平预判:下半年中国政局将有重大变化》一文,读后颇有一点(粗燥的)感想。
孙立平说得对,『权贵集团,作为整体行动的能力并不强,但形成整体意识和默契的能力是很强的』。但这里,他没有明确指出,『改革』究竟为何物,和要建立具体什么样的『新体制』(制度变革),等等。孙立平指的改革,或许就是『系统清理权贵恶政』,以及阻止『两极分化、法治倒退、社会溃败、生态灾难』等等。而且,他定义的『恶政』是『维稳、强拆、纵容贪腐』,一是太狭窄,二是将『维稳』算进去,不会得到中共高层的认可(没有维稳,当局也不会有今天的『政绩』)。
孙立平说,『那堵墙出现了松动。由此,历史开始了。』 他是将此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认为权贵和利益集团这堵墙松动了,中共的改革就又(或第二次)有了历史的契机。而这个『改革』(制度性的变革),也就是与当时的情形一样,多是体制内的改良或现代化(即对现存体制的修修补补)。再往深处说,他也不敢或不愿意。最后,孙立平虽然指出了一些病症,但没有(或无法)开出具体的药方,即:怕掉进『两个陷阱,左陷极权,右陷权贵』,但不知如何是好,等等。
『改革』的冲动一般有两个,要么出于意识形态或价值追求,要么由于利益和权力的考量。目前,习李王要搞反腐与经济、司法和其他体制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出于稳固中共现政权的考虑(执政党的整体利益),其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这样,就决定了当局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目的,即:改革不是为了终极改制(西式民主宪政),而是实现和稳固中国式的『开明一党制』的政治制度。而孙教授是个社会学者,关心的多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如阶级的形成与族群分裂等),而不是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况且他也算是当局的智囊之一,大多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在目前的中国,能够推动改革的只有中央(和地方)的决策层,如果他们愿意改或知道要改什么的话。中产阶级还不是或不允许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大资产者又多属于执政党自身的权贵们,底层的老百姓和知识分子阶层也不占有直接影响高层决策的通道,而官僚阶层则严重受其体制和自身思维定势的限制。这就是说出了决策层之外,其他社会阶层几乎没有力量或意愿去推动改革。孙立平说『历史开始了』,指望的就是中共决策层(这个唯一『能』改革的阶层),通过反腐『动摇了利益集团的那堵墙』,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新的契机』等等。
一句话,孙立平『历史开始了』的表述,显得有点太乐观或夸大了。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105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