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志:中国让人窒息的是政治雾霾 请看博讯热点:环境破坏与污染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3月11日 转载)

七八年前认识一位在中国从事环境运动的朋友,他诚摰地跟我说,他的目的其实不只是改善环境中国环境问题,而是希望透过环境运动推动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这七八年来,在许许多多的NGO努力下,中国公民的环境意识确实增加了,但是意识增长的速度远比不上环境的恶化:河川污染更严重、土地中毒更深,当然严重的雾霾问题。而中国的「公民社会」发展更是进一步退两步, NGO和媒体都被严重打压,甚至这个词汇本身都成为一个带着敏感的字眼。
中国前央视记者柴静造成热潮(两亿人次观看)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也必须放在这个脉络下来理解。
这部片子固然有很大影响力,但也引起不少批评──被称之为「劈柴」。批评者认为柴静没有直指雾霾问题或者一切中国问题的核心:政治权力垄断,并且在影片最后仍然回到「从我做起」:「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
甚至有人认为,此片访问到这么多官员,出来后有官方推荐(包括环保局长)和官方媒体的推动,应该有某种政治背景,甚至此片是「维稳」。更有甚者,片中大胆地批评中石化,因此有人认为这和此前习近平和周永康及其背后石油集团,乃至和江泽民的政治斗争有关。(不过,此片在网络上发布两天后,先是官方下令媒体不准讨论,后来则把影片从中国境内网站拿下。)
我自己看此片的感觉是,此片已经比我想象的大胆。片中批评官方执法不力、环保标准是由石油利益集团所控制,环保部门没牙齿,并且他绝非只说要
从个人做起,也提出要体制改革、打破国企垄断,以及「只有信息公开,才是一切公众参与的基础」这样的政治论述。(真正可笑的个人主义是中国知名作家于丹二月时在微博上发表了这样一段话:「关上门窗,不让雾霾进到家里;打开空气凈化器,不让雾霾进到肺里;如果这都没用了,就只有凭自己的精神防护,不让雾霾进到心里。」)
这些确实可能符合特定部分或政治势力的政治议程,或起码是他们的默许,但我们终究不可能证实,且这种阴谋论无助于公共讨论。此外,批评柴静影片没有真正的政治批判,也可能陈义过高,她毕竟不是一个政治异议者。(虽然其实她的人际圈不乏这样的朋友,片中有段配音的左小祖咒也是中国知名的异议歌手。)
一位前辈形容,柴静事件有点像是八十年代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威权时代中,他们对体制的温和批评、对个人的道德呼吁,都在群众中引起广大共鸣,但真正的政治反对派却批评她们回避问题核心:政治权力。这是一个准确的比喻,但事实上,两者有完全不同的情境:在台湾,相对于当年野火集的温和路线,有党外运动的组织和走上街头的社会运动在不断挑战着威权,两种路线交互松动着体制。
但在当下中国,缺乏公民社会的组织性力量,更遑论缺乏政治反对运动,使得真正的雾霾是覆盖一切的、让人窒息的「政治雾霾」──就在三八妇女节前夕,五位年轻的女权工作者因为发起制止性骚扰运动而被逮捕。因此,柴静的影片,无论其多真诚,有多少人观看,但只要在中国的穹顶之下,政治雾霾依然浓厚,此片终究也只能引起一些改变不了体制的个人行动,无法冲破黑色的雾霾,呼吸到清新的空气、自由的空气。
一根柴所燃烧的明亮,是很快就会熄灭的。
来源:台湾苹果日报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17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