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选骏:思想主权与网络殖民主义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3月07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谢选骏更多文章请看谢选骏专栏
维护国家主权、反对思想主权,这在现阶段体现为反对全球化、限制互联网,并把超越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的生长力量称为“网络殖民主义”。
这种落伍的甚至反动的努力,把超越国家主权与民族国家的生长力量称为“网络殖民主义”,它们借口维护国家主权,其实反对思想主权,这在现阶段体现为反对全球化、限制互联网。
这种落伍的甚至反动的努力,好像真的不懂,任何文明的进展,或多或少都不得不体现为“殖民主义”。这些人也不想想,若是没有夏商周的殖民,哪里来的中原和中华文明?若是没有秦和元的殖民统治,哪里来的两汉和明清的帝国和今天的中国?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殖民的历史。
所以,“后殖民时代”完全是一个伪命题。
没有“后殖民时代”,只有“后欧洲殖民时代”;从欧洲以外的角度看,没有“后殖民时代”,只“逆向殖民时代”。
有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共中央编译局”属下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上2012年第4期,很有代表性地叫做“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与网络殖民主义”,声称“提出了四个新观念,即国家主权弹性化、网络殖民主义、虚拟主权和民族融合逆向现象,分析了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发达民族国家与发展中和欠发达多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的新特点,以及美国推行网络殖民主义的巧实力策略、网络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和运行机制,以及虚拟主权与现实主权的辩证关系”。
该文承认,国家主权和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学说”的基石,现代主权国家的存在形式是民族国家。然而,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这两个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实,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无国界、科技无国界、文化无国界、污染无国界、疾病传播无国界、反恐无国界的现实,中国一些学者支持主权让渡观点,认为相互依存是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国家必须适当让渡主权,才能增进国家利益。拒绝承认现实的人则认为国家主权不可分割,不可让渡,认为“全球化只是使国家置身于更多的‘契约’约束之中,并未减损国家的身份。”
1990年以来,各国陆续进入互联网时代,同时,全球化时代的新霸权主义也延伸到互联网。非洲学者注意到,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非洲国家的域名往往被国外公司所控制,形成“网络殖民主义”。
由此,有人提出“信息殖民主义”观点,意指发达国家发展和垄断信息技术,以国际互联网为工具,控制他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对其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以期达到政治、经济、文化控制。
另有人提出“网络文化帝国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都会反映到网络上。
仔细梳理一下,不难发现,“网络殖民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这些说法,都有一种仇富论的味道。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网络殖民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其实是一种自然现象。
为什么中国网民付了钱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这是“网络殖民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造成的吗?
当然不是。“网络殖民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是最为公平的:你只要付了钱,就会得到服务;不会让你付出了信息费还收不到信息,甚至还傻乎乎地自以为自己得到了信息!
“网络殖民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帝国主义”这些说法,都有一种仇富论的味道,是由人编造出来愚弄网民的“指鹿为马”。
这些指鹿为马的人说:“网络殖民主义是新殖民主义在国际互联网上的具体表现,也是美国推行软实力和巧实力的具体体现。软实力观点主张采用联合拉拢和吸引的外交手段。”
但实际上呢?
中国自己要想崛起,恰恰需要提高自己软实力和巧实力!
中国为什么不能把美国的武器接过来,变成自己的武器呢?
是不相信自己统治的人?
还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统治自己所统治的人?
恐怕二者兼而有之。
总而言之,是极端缺乏自信。
民族国家害怕自己“统一的官方语言”遭到蚕食,其实,民族国家通过语言和文化政策创造出一种同一的民族文化,那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历史现象,并非万古长存的东西。试想,中文汉字在自己的几千年历史上,消灭了多少民族语言?如果没有这种吞食过程,现在中国在哪里呢?
如果说,“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片区域和欧洲局部地区,由于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还有许多种族融合程度较低和很低的国家”,那么可以想见,这些国家迟早会被全球化过程吞噬掉的。对于怀旧者,这固然值得惋惜,但对发展者,这是难免的。
问题仅仅在于:谁来主导这一过程。
在我看来,强者为王。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天下者非天下人之天下也,天下者文明扩张者的天下也。
谁拥有更强大的文明,谁就能统一世界。
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提出世界扁平化观点,认为全球化的贸易和政治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其影响好坏参半。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最终将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当然,全球化竞争的现实情况不可能像现代化理论所想象的那样平稳合理。在全球化的现阶段,三种国家,即稳定统一的发达民族国家、国内局部地区民族融合不彻底的发展中民族国家和主要以部族为社会基础的欠发达国家,在内部整合和管制水平以及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国际比较实力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发达国家借助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维护其霸权地位;发展中国家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其国内局部种族冲突常常被发达国家所利用,内政遭到外来干扰;那些国内种族冲突严重、缺乏统一有效的内政管理的欠发达国家则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任意摆布的对象。
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能争当发达国家,而要扮演次等的角色呢?
依附理论认为,欠发达国家是世界市场经济中的弱者;在不对称竞争中,资源从作为“边缘”的欠发达国家流向作为“核心”的富裕国家。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经济主权萎缩的观点主要适用于欠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还没有成为国家统一、种族融合、管制有效的民族国家。虽然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国内管制水平,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仍然力图用新的手法干涉、甚至控制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这种新殖民主义的重要表现就是网络殖民主义。网络殖民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新的流散移居(Diaspora)潮流相联系,其历史背景是多民族国家内部的种族冲突,其国际背景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自由主义的文化多样性潮流,其运作方式是互联网,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多民族国家移居发达国家的少数民族成员从事分裂自己祖国的活动,其后果是导致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合延缓、甚至中断和国家分裂。
问题是,中国为什么不能争当发达国家,而要扮演次等的角色呢?
实际上,美国的民族成分远比中国复杂。但美国远比中国更为成功地处理了民族纷争。中国有“民族独立”的言行,美国却要微弱得多。这是为什么?显然,中国官员都忙着自己发财了,中国的执政当局远远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对此要负担主要责任。
据联合国《世界人口政策2005》(World Population Policies2005),截至2005年,美国新移民,即父母非美国出生的居民数量为3835.5万,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移民总数的20.56%,远远超过居第二位的俄罗斯的1208万(6.474%)和居第三位的德国的1014.4万(5.437%)。
美国能够成功做到的,中国为什么不能?
中国人真是劣等民族吗?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
我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表现为劣等民族,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背离了思想主权,或是距离思想主权过于遥远了。
什么时候,中国人明白思想主权的存在,什么时候中国人就能变废为宝,从“网络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变为受益人。
那时中国才算真的崛起了,而不仅仅是蹶起屁股让别人猛踢了。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05075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