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观与客观,柴静与闾丘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3月06日 转载)
来源:共识网 作者:甄鹏
闾丘露薇的观点是荒谬的。我们说学者、法官、记者要中立、客观,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立场,而是说不能预设立场——还没有调查了解,先有了自己的判断,并且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调查了解。
中学上政治课,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分类是唯物与唯心。二者的核心区别是: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依赖于意识。
按照这个定义,我无法将自己分类。我承认存在着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也承认意识是物质产生的,但是我不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类具有物质和意识双重属性,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核心特征。
我大学学物理,量子力学对我颇有启发。量子力学告诉我们:观测者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观测对象。打个比方,一个人在镜头之下,他的言行会和平时不一样。于是,我提出:“存在着独立于意识之外的世界(本原世界),但是人类认知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称之为印象世界。本原世界可知,但不可全知。事实上,我们所谈论是世界只能是印象世界。”(《徜徉在科学与人文之间》)
量子力学的另一个基本理论是波粒二象性。量子既有波的性质,也具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好理解,属于物质;波是什么玩意,难道物质和意识之外还有第三者吗?尽管难以理解,我们还是要接受波粒二象性的现实。同样,对世界而言,物质和意识也具有二象性。二者既相对独立,又不可分割。
我很喜欢香港著名记者闾丘露薇,主要是因为她的理性、中立和客观。然而,她过于强调客观性,把主观和客观割裂了。在人文社科领域,不管是搞科研、写新闻还是著史书,我们既要写客观事实,又要体现一定的价值观。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龙应台和柴静也是我非常敬佩的女性。闾丘露薇却不喜欢她们,认为她们矫情。也就是说,龙、柴二人的作品掺杂了较多的个人感情。如今,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大热,闾丘露薇写了一篇文章《我负责告诉你你负责如何想》。
文章说:“新闻报道只是负责告诉你存在这些事实,帮你梳理为何会这样,存在着哪些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各自的优劣,但是最终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如何去选择。对和错,以及应该怎样。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不会帮你做判断,但是宣传则是相反。这和商业广告一个路数,不管是政府宣传政策,还是环保人权团体宣扬一种理念,来推动一个社会运动。”
我反对将主观和客观、新闻和宣传截然分开。写史书要遵循一定的价值观,作者在内容的侧重上有充分的选择权。写完事实之外,可以加上自己的评论。例如,史书上的“太史公曰”、“臣光曰”。当法官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法律至上,但是遇到恶法的时候,应枪口抬高一厘米,良知永远高于恶法。做新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价值取向,那么花边新闻最好了,既有轰动性,又是客观的。价值观体现在书籍、文章、新闻里就是一种宣传。
闾丘露薇的观点是荒谬的。如果你给领导写报告,你要写出ABC方案及各自的优缺点。这没完,你不能让老板自己选择,你要推荐一个最优方案并说明理由。这是一个工作中的基本常识。同样,医生向病人说明几种治疗方案后,应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说学者、法官、记者要中立、客观,并不是说他们不能有自己的立场,而是说不能预设立场——还没有调查了解,先有了自己的判断,并且带着这种倾向性去调查了解。
如果你经过调查了解后有了自己的结论,却不直接或者间接说出来,那叫不负责任。如果面对一个是非分明而又被颠倒黑白的案子,你不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只能鄙视你的职业操守。文章和新闻都是有生命的,没有人喜欢冷冰冰的文字和话语。真相是一切的基础,这是香港便溺事件中我支持闾丘的原因;知道真相后表态是一种责任,这是柴静雾霾片争论中我反对闾丘的原因。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6193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