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选骏:搬家、流浪、思考复活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2月27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谢选骏更多文章请看谢选骏专栏
我喜欢搬家,就像过年一样,搬家就是我的节日。这不是奇才,而是因为我的父母经常搬家,我十二岁以前,搬过九次家。我面对的环境都是陌生的,我慢慢就喜欢上了这种感觉。接下来的十一年,没有搬家,就觉得好闷。但是在这十一年里,诞生了我的精神世界。
二十四岁以后,又搬了二十几次家。每次搬家之后,精神为之一振,灵感倍出,意象活跃,但思考无法深入,写作变成片断化,慢慢沉淀下来,才好像接通了地气,新的思想泉源而出。但如持久下来,慢慢再度变得枯干,静极而思动,“帝出乎震”也。
我觉得人生的幸福之一,就是在旅途中死去。而落叶归根,才是人生的最大悲哀。所以我喜欢耶稣,希望像他一样去死。保罗说,“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但是即使我没有想到耶稣的复活,还是追慕他四处流浪、何以家为的生命。
1、耶稣不仅是圣子,还是人子:“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2、“人子必须被交在罪人手里,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复活。”
3、“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掰开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我实在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神的国里,喝新的那日子。”
复活并非外邦人的概念,也不是希腊化的产物。《旧约》讲到复活的,至少就有五处:
1、列王纪下第八章5节:“基哈西告诉王以利沙如何使死人复活,恰巧以利沙所救活,她儿子的那妇人为自己的房屋田地来哀告王。基哈西说,我主我王,这就是那妇人,这是她的儿子,就是以利沙所救活的。”
2、列王纪下十三章21节:“有人正葬死人,忽然看见一群人,就把死人抛在以利沙的坟墓里,一碰着以利沙的骸骨,死人就复活,站起来了。”
3、诗篇七十一章20节:“你是叫我们多经历重大急难的,必使我们复活。从地的深处救上来。”
4、以赛亚书二十六章19节:“死人(原文作你的死人)要复活。尸首(原文作我的尸首)要兴起。睡在尘埃的阿,要醒起歌唱。因你的甘露好像菜蔬上的甘露,地也要交出死人来。”
5、以西结书三十七章1节:“耶和华的灵(原文作手)降在我身上。耶和华借他的灵带我出去,将我放在平原中。这平原遍满骸骨。他使我从骸骨的四围经过,谁知在平原的骸骨甚多,而且极其枯干。他对我说,人子阿,这些骸骨能复活吗?我说,主耶和华阿,你是知道的。他又对我说,你向这些骸骨发预言说,枯干的骸骨阿,要听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对这些骸骨如此说,我必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必给你们加上筋,使你们长肉,又将皮遮蔽你们,使气息进入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你们便知道我是耶和华。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正说预言的时候,不料,有响声,有地震。骨与骨互相联络。我观看,见骸骨上有筋,也长了肉,又有皮遮蔽其上,只是还没有气息。主对我说,人子阿,你要发预言,向风发预言,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气息阿,要从四方(原文作风)而来,吹在这些被杀的人身上,使他们活了。于是我遵命说预言,气息就进入骸骨,骸骨便活了,并且站起来,成为极大的军队。主对我说,人子阿,这些骸骨就是以色列全家。他们说,我们的骨头枯干了,我们的指望失去了,我们灭绝净尽了。所以你要发预言对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我的民哪,我必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领你们进入以色列地。我的民哪,我开你们的坟墓,使你们从坟墓中出来,你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我必将我的灵放在你们里面,你们就要活了。我将你们安置在本地,你们就知道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成就了。这是耶和华说的。”
《新约》讲到复活的,许多段落。《哥林多前书》十五章:“既传基督是从死里复活了,怎么在你们中间,有人说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呢?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并且明显我们是为神妄作见证的。因我们见证神是叫基督复活了。若死人真不复活,神也就没有叫基督复活了。因为死人若不复活,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基督若没有复活,你们的信便是徒然。你们仍在罪里。就是在基督里睡了的人也灭亡了。我们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众人更可怜。”起码来说,现代生物复制技术已经证明死人复活是可能的。
复活本是超自然的盼望,结果成为现代科学的动力之一。
传教精神本是“宗教情怀”,结果成为探险事业的动力之一。
当我有房子住的时候,我感到不配;因为“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当我买了房子的时候,我感到罪恶;因为“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我由此理解了亚西西的法兰西斯,也明白了基督徒的献身精神是从耶稣舍己的大能中产生出来的。其实这才是西方文明的力量所在。而所谓的浮士德精神,不过是对基督精神的极端反动。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太初有道”转译成“太初有为”,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平庸、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浮士德是德国的传奇人物,为了知识而将灵魂出卖给了魔鬼。
浮士德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从形象学来说,他概括了西欧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300年来间的精神探索。也是德意志民族一直保持的民族气节。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 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二战以后,当德国民众再度回首历史时,却对这一精神产生了怀疑:这种永远不对自己满足的精神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是信念、是真理。答案是否定的。人们是担心对于浮士德精神会发展成为无所节制的贪欲的。于是,近年来对于浮士德精神的探索学术界出现一种辩证的思想,即将其探求的精神保留在合理的范围和程度中,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浮士德精神永存光辉,不断地照耀着人们的思想。浮士德精神是对人性的自我辩护。)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1303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