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宪君主与衍圣公14:孔子嫡系何以晚婚晚育/谢选骏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2月12日 来稿)
谢选骏更多文章请看谢选骏专栏
十四、孔子嫡系何以晚婚晚育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子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十二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十一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
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不过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孔子世家的繁殖周期好像特别长。1999年被定为孔子诞辰2550年,理论上“嫡孙”是长子──长孙的一脉相传,那么每代之间的平均间隔是〔2550-79〕/76=32.5年。也就是说每代的长子出生平均相隔32.5年,这是一个相当令人迷惑的数字。因为头胎生儿子的概率是二分之一,那么孔门的许多代一定都是“晚育模范”,而这是违背中国人早生早育、早得儿子传宗接代的习惯的。两千多年如此反其道而行之,圣人世家的做法不同寻常。
东汉学者孔融〔153—208年〕,号称孔子的二十世孙。虽然不是“嫡孙”,但可以用来估计一下各代间隔,为〔153+552-1〕/20=35.2年,这比孔子世家的平均繁衍周期还要长。
“据1930年至1937年纂修的孔氏全国全族大谱《孔子世家谱》记载,孔齐卿是孔子三十七代嫡孙,在唐德宗建中年间任兖州司马,袭封文宣公。”
“唐德宗建中年间”为公元780—783年,取中间值781年,假设孔齐卿当时是四十40岁,那么在他之前的各代间隔为〔741+552-〕/36=35.9年,而后面各代间隔为〔1920-741〕/40=29.5年。可以看出先前的三十七代里,各代的周期都长些,后面四十代的周期就相对短些,但还是有将近三十年。
“据《重刊兴化府志》第四十六卷和《福建通志》第七十二册记载,孔子四十一代孙孔仲良,山东曲阜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来莆田任县令。”孔齐卿是孔仲良的高祖,由于孔仲良不是嫡孙,所以各代之间的间隔就更大。则孔仲良出生时,孔齐卿至少已经九十岁。孔仲良卒于莆田县令任上,遗三子。“长曰光宠,次曰洙,幼曰涵。仲良殁后,‘兄弟三人以父居官清白无遗不能回里,遂家于莆田,淡泊自甘,积学力行,以承先志。’〔引自《孔子世家谱》三集卷二之二〕子孙亦‘隐居不仕,混籍民伍’。”
可见孔仲良死时已在四十以上,儿子已是少年,尚未独立。如此,孔齐卿的出生年代还要往前推几十年。不过这最多让前三十七代的值增加一年,所以不必更改。问题是假如孔仲良上任时为四十多岁,那么他出生在786年前,孔齐卿大概还在任兖州司马,年纪也该在九十上下了,那么他未免太老当益壮了。相隔三代,为官时只差四十几年,那么当官时的年龄就得有四十几岁的差异,再考虑到死于任所这一点,无论怎样都有矛盾。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理学家朱熹赴泉州同安上任时,路经莆田。他查访孔仲良子孙的宗支,孔仲良的八世孙孔宜以珍藏的七通先代的告身和家牒、世谱示之。告身是古代授官的文凭,相当于后世的委任状〔任命书〕;朱熹看后,认定这些文物属于唐朝旧物,与元丰版本的袭封家谱相同,因此证实孔仲良乃是孔子的四十一代孙。于是他告知郡守傅自得、县令邱铎,请予照此版籍,立孔宜为至圣文宣王孔子四十九世孙,名其涵江紫璜山上的孔子后裔居住之地曰“阙里”,俗名“孔里”,一直沿用至今。”假设孔仲良的后人被确认时,跟孔仲良上任的年龄相当,估算一下各代的间隔为〔1159-826〕/8=41.6年;那么这样大的代沟就更加惊人。如果每代都是幼子幼孙一脉,这有微弱的可能,不过跟嫡系的繁衍速度已经相差了11-8=3代。
“历经两千余年,孔子后代繁衍至今已有八十二代,近四百万人,其中中国大陆约有三百万人,分布全国各地”。按照平均值计算,现在孔子“嫡孙”应该是第八十代。非“嫡孙”中幼子幼孙一脉,如果有孔仲良一脉的繁衍周期,两千多年要相差十几代。还有妾生的子孙,在没有避孕措施的时候,通常成婚之后不要很多年就会有子女,不知道这些“非嫡孙”的代数怎么和嫡孙之间的代数差别也那么小。
这些现象使得怀疑者们认为,这将近四百万孔姓族人都被当作孔子后代,未免奇怪。例如孔子明明有个长兄孟皮,莫非他就没有后嗣?莫非孔子之父就没有兄弟亲戚姓孔?莫非孔家后来没有蓄养家奴或给人赐姓为孔的?连皇帝都给大臣赐自己的姓。根据数字随便推算一下,就会发现所谓“孔子世家”含有神话成分。正常情况下二十年多一点是一代人,而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孔教“至圣先师”的子孙,却能保持三十二三年一代“嫡孙”的晚育记录,不免有些言行不一。莫非代代都要在“无后”的自责中煎熬那么十几年,或者从开始就身体力行后世徒子徒孙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念,代代晚婚?或者都严格要求自己,跟妇女一样“从一而终”,还是都觉得“女子为难养也”而都不多娶;或者历代子孙确实会纳妾,但是由于教化所致,连小妾们都有孔融让梨遗风,恭谨谦让,所以在嫡子出生之前,并没有小妾生子,弄得现在“嫡孙”的辈数就几乎是最大值?
按照一般家族长子二十年一代的间隔,2550年足有一百二十多代,即使按照二十五年一代的间隔,2550年足有一百代,而孔圣人的后代却只有八十二代。这实在是“让人难解的孔门之谜”。
更有人缺乏证据地推测,假如某个姓孔的要攀上孔子这个大靠山,编家谱时不幸少算了十几代也是可能的,这么重复几次,也就有了两千五百五十年晚婚晚育的奇迹。圣人的父亲六十六岁娶颜氏,后来生圣人:一个人晚婚晚育不难,难的是2550年里一代代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晚婚晚育,至少孔圣人生出长子也是独子的孔鲤时,年方二十。
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一整套组织系统。如上述的“五位”、“十二派”、“六十户”。六十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六十户的名称,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这六十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拣选的,如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者。
孔子后裔的命名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孔子十九岁那年,娶了宋国的丌官氏女,一年就生了独子孔鲤。《孔子家语》曰:“伯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名鲤字伯鱼。”《太平御览》也说:“伯鱼之生,适有馈孔子鱼者,嘉以为瑞,故名鲤字伯鱼。”鲁国人历来崇尚鲤鱼,生伯鱼时,恰好有人送鱼来,孔子便用鱼的名字给儿子取名。这就是假借万物之名取名字的方法,在《左传》中就有记载。《左传》中谈到的五种重要的命名方法,对后世影响最大者,莫过于“用祥瑞的字眼来命名”和“用万物的名称来命名”两种,而后者是否因孔子用了才成为惯例的呢?看来有此可能。《西京杂记》卷四“卫将军青生子,或有献騧马者,乃命其子曰騧,字叔马。”显然,这是仿效伯鱼命名的故事。
孔子后裔的命名,还有一件影响了历史的事,即用单字命名。孔子后裔的前十代,都以单字命名,本来这并无什么稀奇;然则,《左传》、《国语》偶有将“二名”〔即双字名〕记为单名之例,所以后来儒家便有所谓“讥二名”之义,以为“二名”不雅驯,且不合礼法,《公羊传》开其先河。这“讥二名”之义,后来竟被食古不化的王莽接受。王莽当政以后,曾正式禁止“二名”,东汉承之,因此从王莽至三国二百五十年间,中国几乎很难找到“二名”的人物。至唐代有复古之风,皆好命子以单名,谁会料到,若追根求源,这还和孔子后裔的单名化有一定关系?
孔氏家族后来还创造了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孔姓族属在唐朝以来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孔子后裔的命名,在命名史上独创一格,即以字辈〔又称字派、行辈,或祧字〕命名。其影响之深,影响了此后的中国历史。所谓字辈,同族间、同辈者,名字中使用同一字。曲阜孔氏在命名上皆有字辈可循,即使迁徙他处者,只要为孔子嫡传,都得遵循同一字辈。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
至于严格制定字辈这一规则,源于元代的孔子第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这可能是因为元朝孔氏在蒙古人的野蛮统治下,面对种族灭绝和奸淫掳掠,为保持种系不乱所采取的对策。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五十五代字辈为“克”。明代初年,乃以朱元璋名义发表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得随便取名。
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19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二十五字可续。这样,孔子后裔直到一零五代都可以有字辈可循了。以字辈命名,向上可追溯近千年,下则千年之后仍有谱牒可寻,这在人类命名史上也是少有的一例。
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六十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六十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两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有秩序必然有权力,有权力必然有腐败,在曲阜这个圣人之乡,也并非所有姓孔的便都能“安富尊荣”。事实上,孔氏中也有不少无权无势的贫苦者,他们的命运并不比外姓的穷人好到哪里去。孔府族规中有一条:“孔氏嗣孙非常人也,男不敢为奴,女不敢为婢。”但在孔府内上千的仆人中,确有原本姓孔的族人,只是他〔她〕们一旦进孔府为奴为婢,首先被剥夺的就是姓“孔”的权利。孔姓农民按说也是“圣裔”,然而孔府“圣裔”向他们征收租税钱粮,却从来也不含糊,谁要是拖欠,便可能被强卖掉土地以充租税。档案选所录的孔府账单中,就记有孔姓佃户的一笔笔交租数额。在一份账册里记道:“饿死地户孔尚淳······欠牛租银三两一钱”。直到饿死了,还欠着孔府的租银,于此可见孔姓贫苦佃农的悲惨命运。乾隆年间,佃户孔毓举、孔万辂不堪盘剥而抗租,并且“在市集处所,倡言阻挠,以致众户观望抗延〔交租〕”;衍圣公斥之为“圣裔中之败类”,并发文到他县府衙要其配合,将两个抗租的佃户拘拿归案,严加惩治。
孔氏的下层族人深受族权的宰制,动辄受到严酷的惩处。这本档案选中有一份文件,指称族人孔胤让骑驴过“神桥”,孔尚爵詈骂孔庭族长,犯了“欺祖灭伦”之罪,将他们“重责二十板,罚跪大成门一月”尚嫌不够,还要移送到官府严加刑治。光绪年间,曲阜农民孔继成在自家田地里挖出一块石头,硬被孔府指控破坏了孔族地脉,将他关押了半年多,逼得他家卖掉仅有的五亩地,才把人赎出来。孔继成不久就含愤而死,而他比当时的衍圣公孔令贻整整高出七辈,称得上是后者的“族祖”了。但辈份高又有什么用呢?孔府的族权是属于大宗的,小宗必须服从。
不过生前不平,死后却可接近,按照规定,孔家的人死后一般都可以葬入孔林。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99065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