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非:正解中共文宣系统人事调整 请看博讯热点:令计划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1月02日 转载)
白非 北京政情观察员

中共文化宣传系统去年底进行一轮人事调整,涉及多位正部级高干。
2014年底,中共文化宣传系统进行了一轮人事调整,涉及多位正部级高干。中宣部常务副部长雒树刚调任文化部部长,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接任常务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兼外宣办(国新办)主任蔡名照任新华社社长,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蒋建国继任中宣部副部长兼外宣办主任。由于宣传部门作为中共两大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之一,肩负重要的意识形态使命,向来被赋予与「妄图颠覆共产党政权」的「敌对势力」作斗争的一线任务,其部长级岗位的集中调动,自然受到外界高度关注。然而,其中也产生不少误读。
误读一:蔡武、李从军出局?有观点认为,原文化部部长蔡武、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被免职是一种「处分」,并举出中纪委之前相继对这两个部门进行过巡视加以左证。实际上,蔡、李都出生于1949年,已年满65岁,达到了正部级任职的最高年龄,此次属于「光荣谢幕」。在中国政坛,只有尚不满65岁而提前去职,方可视作「小惩大诫」。比如,此前64岁的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调到全国人大任职,提前一年离开一线岗位,就是因对一些腐败案件负连带责任的结果。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情况而主动提前离职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64岁的重庆市长王鸿举调去全国人大,盖因为在强势的薄熙来手下处处受压制不得已而为之。
误读二:蔡名照被贬?大谬不然。2014年初,中央外宣办(即国务院新闻办)与中央网信办分家,绝大部分队伍机构被划归网信办,外宣办并入中宣部,仅保留牌子。作为中宣部副部长兼外宣办主任,其权力大大收缩。然而此次调往新华社,则是一次权势上的反弹。在中宣部机关当个副职,只不管管百十号人,而新华社作为世界三大通讯社之一,员工多达几万人,资产规模数百上千亿计,产业覆盖新闻、广告、网络、电视、出版、财经信息服务、新媒体等各个领域,遍及全国所有省市和世界各主要国家,要人有人,要粮有粮。从中宣部机关副职出掌庞大的新华社,鸟枪换炮也。
至于雒树刚从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调任文化部部长,黄坤明接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算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之举。在中共文宣权力架构中,中宣部是统管一切的,部长由政治局委员兼任,常务副部长执掌日常工作,至于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等,都只是执行部门,大政方针决策悉归中宣部。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名为「副」,实际中被视作中央部门正职看待的,其权势在文化部部长之上。否则,习近平就不会让亲信黄坤明担任这个岗位了。
但担任文化部长对雒树刚而言,也是不错的去处。从十七大之后至今,雒树刚担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已经五年有余,到了要换岗的时间。从其两位前任的刘云山、吉炳轩的去向来看,刘云山当了10年常务副部长,直升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是历史上仕途最好的常务副部长。吉炳轩2008年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外放封疆,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后又晋升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然而这种仕途际遇因人而异,与刘、吉相比,雒树刚是纯粹「笔杆子」出身,一直在中央机关从事理论工作,从未在地方任职,履历非常单一;且今时不同往日,雒树刚与中央高层并无交集,能够从中宣部调到文化部当一把手,也不算差。
对比鲜明的是,58岁的中宣部副部长黄坤明接任常务副部长,在担任副部级7年之后,晋升正部级,难免令宣传系统那些副部级资历深厚者眼热。但从十八大之后系列人事布局中闽浙沪官员飞黄腾达来看,其他人只能慨叹自己命不好。黄坤明从福建到浙江,在习近平手下工作了几十年,担任中宣部常务副职,把好宣传系统枢纽岗位,情理之中,并不奇怪。这与杨振武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一样,是习近平掌控宣传系统的重要一步棋。
蒋建国继任中宣部副部长兼外宣办主任,是消化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人事包袱的后续工作。蒋建国曾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后调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本来是接班署长的不二人选。孰料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组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原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担任了新总局的局长,蒋建国担任了总局党组书记,形成了「双头制」,代表了两派力量的平衡,然而相较于局长,毕竟是二把手。此次调任外宣办主任,毕竟有了一个「外宣办主任」的正职头衔,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恢复了「一长制」。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45105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