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广德:梁振英班子决策水平创新低 请看博讯热点:占领中环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2月25日 转载)
一组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埋在地下1000年、考古发掘24个月、拆迁决定18天,这就是梁振英政府处理沙中线圣山古迹遗址的时序。
制定政策的基础是准确数据和专业分析,这是公共管治入门的ABC。当然问责官员作出政治决定时离不开价值判断,但若果判断是建基于浮沙之上,不仅政府公信力荡然无存,公众利益更难免受损。
发展局长陈茂波的民望长期处于低位,固然与他上任后爆出连串劏房、屯地、醉驾等丑闻有关,但他负责的政策范围非常重要,只要善加发挥,赢取民心并非难事。可惜两年来陈氏的决策方式日趋封闭,除了每周网志笔耕不断,他面对传媒和公众的双向沟通越来越少,「发展」脱离民意的风险越来越大。
圣山古迹不但是祖先留给香港人的文化遗产,更是送给身兼古物事务监督的陈茂波的大礼。政府固然须花钱投资保育,但位处市区的古迹不但能带来长远经济效益(姚松炎教授在「头条日报」《千年古迹群 原址保育》一文已详细论述),更是说明香港「海上丝路」角色的「政治正确」左证,只要陈氏按照国家标准及国际约章执行,必然皆大欢喜,赢尽民心。
可惜陈茂波摆脱不了角色冲突,误以发展局长的思维执行古物事务监督的职责,任由港铁主导考古发掘和保育方案,结果犯下三大错误。
一、不弄清基本事实:陈茂波承认圣山遗址是香港重大发现,宣布扩大考古范围,等于承认古迹调查未完成,港铁更连第二、三期范围的考古报告也未提交,政府亦未曾委托跨学科専家进行历史和社会价值评估,运房局长张炳良更公开表示港铁提交的估算和声称的延误损失未经政府核实,古咨会只倚靠港铁考古队在会议上的几句说话便替千年古迹定夺去留,岂非在数据不全、事实不明的精况下便罔下判断?
二、不遵守既定程序:对于重要古迹群,正常程序是古咨会进行整体评级,若属一级文物,政府便须考虑是否列作法定古迹,届时原址保育是唯一选项(考古遗址列作法定古迹的例子有大埔碗窑窑址,分流石圆环等)。政府从提出建议到决定保育方案的18天内,未有要求古咨会评级,亦不进行公众咨询,古咨会更拒绝民间团体出席会议提出另类方案,只选择表面上最省钱的方案,岂不怪哉?
三、不尊重国家标准:因为香港本身从未自行制定保育准则,所以参照国家标准(即《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国际约章是唯一出路。国家标准要求必须保存现状的古迹类别包括:「文物古迹群体的布局」和「文物古迹群中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各个单体」。在未有全盘保育方案之前,港铁若要进行工程,须采纳国际通用的「预先防范」原则:有办法原址保育的古迹必须原址保育,因为正如国家标准第5.1条强调:「文物古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它干预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不可挽回的。」陈茂波拆卸J2井及引水沟的决定,显然违反国家和国际准则。
事实上,参照德国雅齐市(Aachen)的例子,对于位处车站范围的J2古井及引水沟,港铁可采用具创意的开放式设计原址保育,以台阶式下沉广场连接车站大堂,让乘客全方位欣赏到古迹面貌,把土瓜湾站打造成为「圣山车站」,再连同整个古迹群建造「圣山遗址公园」,是九龙城区千载难逢的喜讯。
梁班子中除了陈茂波以外,负责沙中线工程的张炳良和曾经指出圣山古迹对海上丝路重要性的民政事务局长曾德成,亦须对保育方案的取舍承担责任。陈氏的决定可能已违反古物古迹条例,而港铁作为执行者更会首当其冲。悬崖勒马,看来还有最后机会。
见微知着,陈茂波作风僵化并非单一例子,梁振英政府的正当性被雨伞运动和方兴未艾的不合作运动削弱之际,梁班子普遍视面对群众为苦差,结果闭门做车,黑厢作业成为常态,决策水平没有最低,恐怕只会更低。
来源:信报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187100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