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广德:沙中线保育方案本末倒置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 转载)
上周民政事务局长曾德成在网志以沙中线土爪湾站出土文物引证香港属「海上丝路」重镇,随后发展局长陈茂波与运房局长张炳良一起见传媒介绍保育古迹方案。三位局长同时开腔推介一项政府措施非常罕见,足证保育宋元圣山遗址已属政治正确的梁振英政府议程。有心保护本土歴史固然是好事,但细看政府方案,粗疏遗漏不少,更要命的是在三个关节眼本末倒置。这「三宗罪」随时令保育变成破坏,有糟蹋歴史之虞。
要判定保育方案是否合适,先要明白今次出土的圣山遗迹是甚么。港铁考古队其中两位专家的师父、北大教授秦大树曾经亲自到土瓜湾现场勘察,他形容遗迹规模相当罕见,「从目前的发现可以明显看出,这是一个很大的民居遗址,出土的文物也包括很多南宋时代的瓷器,艺术已经很成熟。香港同类的发现并不多,对香港历史认知非常重要,相当值得保护。」遗迹的重点是「居民遗址」,即互有关连并分属不同朝代的古迹羣,而非单项文物。单在第一期考古范围,已经发现239处遗迹,3,700件重要器物和1000多箱普通器物,而由于第二、第三期的考古范围港铁没有公布考古报告,所以总数不详。
政府方案的第一宗罪是保育价值错置:虽然陈茂波承认圣山古迹「反映香港的历史和社会发展,是香港近年重大的考古发现」,但他提议的保育方案只针对10项在第二、三期发现的遗迹和一个在第一期发现的古井,即在已公布的249项遗迹中,只对11项提出保育方案,其中有7项确定原址保育,连百份之3也没有,但陈茂波竟然对传媒表示「我们建议将大部分的遗迹作原址保留」。这种数学题我们不懂算,只能请陈氏所属的香港会计师公会调查一下。
这个少得可怜的保育比例,显示政府根本不理解圣山遗址作为「古迹羣」的价值,因为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这是一套国家文物局参照《威尼斯宪章》制订后自愿采纳的国际标准,不涉外国势力干预,下称《保护准则》) ,必须保存现状的古迹特别包括「文物古迹群体的布局」和「文物古迹群中不同时期有价值的各个单体」,而陈茂波在249项只选11项保育,等于放弃「古迹羣」的价值。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林的价值判断,正是破坏历史的元凶。
政府方案的第二宗罪是设计理念主次不分:方案明显由港铁主导,最详尽的分析集中于对工程的影响,而对于如何彰显古迹价值,如何保存歴史氛围,如何让社群得益最大等等,几乎一片空白,这充其量是一个如何避免古迹妨碍进度的工程方案。
根据《保护准则》规定的工作程序,等一步是为文物古迹进行调查,但第二、三期范围的考古报告未知完成与否;第二步是评估文物价值,但从未闻政府展开独立评估工作。当完成首两步后,才能制订文物保护规划和方案。很明显,政府是绕过了两项步骤,偷步推出一个所谓「阶段性的保育方案」,以是否方便工程施工作为设计准则。
价值评估是制订保育方案的知识基础,政府的做法犹如跑到有很多月台的总站赶火车,不问目的地便跳上最早开出的列车,结果火车开得越快,距离自己的目的地越远。
以刚好处于土瓜湾站范围的J2井和引水糟为例,古井属宋元时期而引水糟属二十世纪初期,陈茂波说这古迹不够整全,田北辰说这是半新半旧,所以只应采纳花1千万元的拆迁方案,而不应花13亿元作原址保留(此估算有很大水份,下面再谈) ,这是外行人用最狭隘的考古价值作唯一标准。事实上,这项古迹活生生地证明了一个宋元先人开挖的水井,在近千年后仍能惠泽后人,筚路褴褛,活水不断,承先启后,历史价值的重大实在难以估量,非原址保育不可。
港铁的方案视这古迹为负累,建议用一套巨型钢板桩墙把它围在车站中间,犹如一个封闭历史的古迹监狱。若果交给一个稍懂历史价值的设计师,都会用开放式设计,透过玻璃装置让乘客从上中下角度全方位欣赏到古迹的面貌,成为土瓜湾「圣山车站」最触目的亮点。
再进一步,政府若能将第一期已经移走的238项古迹中的大部份原址重置,便正好在车站顶层建立一个圣山遗址公园,重现一个千年聚落的面貌,包括有民房建筑、陶瓷工场、珊瑚石墙、地台、窑、灰坑、水井、水沟、墓葬等等,配合三千多件出土文物的展示厅,肯定是重现香港古歴史的盛事,相比起政府建议原址保留7件古迹,效果差天共地。
政府方案的第三宗罪是颠倒政策优次:虽然名为介绍保育方案,两位局长的发言重点只得一个字 -「钱」,兼且数字误导。政府称因考古延误了11个月,所以多花了31亿元,实情是港铁承认有5段工程因其他原因滞后,延误时间从2至6个月不等。港铁明显想找文物古迹作「替死鬼」,因为若果其他工程延误被证实是因管理不善导致,港铁便须承担超支责任,不能迫政府埋单。但张炳良肩负监督工程的责任,为何甘愿把港铁的托词照单全收?
更有甚者,港铁从2012年11月发掘古迹至今,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有很多步骤是「自取其慢」,例如第二、三期考古范围没有在第一期发掘出大量文物时马上同步展开,延迟了近半年。笔者与关注团体今年八月与政府官员开会时已提出港铁应先就已知的古迹制订保育方案,至今也拖了三个月,究竟责任谁属?政府提醒(实为警告) 市民若不能在12月初决定方案便须每月损失2.5亿元,那么过去延误了大半年决策的损失近20亿元,港铁或主事官员如何赔偿给市民?
更有甚者,港铁声称原址保育J2古井及引水沟需花13亿元,一套钢板桩墙绝不可能如此昂贵,估计近10亿元是港铁估计延误4个月而预留给承建商索偿的损失,但工程延误有多种原因,例如沙中线过海段已因中环湾仔绕道工程迟交地盘6个月,所以完工日期有很多变量,即使没有古迹也可能照样延误。港铁将并非直接用于保育工程的支出算入古迹头上,只是误导公众的把戏。
梁班子明明宣称重视文物保育,但事事以金钱挂帅替古迹「算死草」,却对基建超支近千亿元视若无睹,政策颠倒莫此为甚。
特区政府对这堪称千年一遇的古迹保育方案不作公众咨询,不公开考古报告,不进行文化价值评估,违背《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为迫市民接受方案不惜捏造数据。正如《保护准则》强调:「文物古迹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它干预的任何一个错误,都是不可挽回的。」若果梁振英政府犯错,无论是否下台,都永远无法修补历史的伤口。
原刊于《信报财经新闻》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41101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