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次商榷胡平的文章——从 占中行动“不退场机制”谈起 请看博讯热点:占领中环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 首发 -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
胡平更多文章请看胡平专栏
胡平的最新论调“不退场机制”,从表面上看似乎和他之前谈论的“考虑退场机制”是两个不同的事情:“不退场机制”是基于占中团队中出现的“多数服从少数”现象而得出的一个新标签;而以前文章中的 “考虑退场机制”是建议在“占中行动”之前就该预设一个结束的时点或者事点,以便让“占中”有个“风光地结束”。
尽管他不同文章中的“不退场机制”和 “考虑退场机制”,他的论调其实是一贯的:“香港占中”早该结束了-无论从“多数服从少数”方面考虑,还是从“事前就预设”方面来考虑。胡平的这些论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香港占中”的积极性,还引起了海外华人对“香港占中”地困惑。其实他的观点完完全全地忽视了政治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事件进程中偶然性。
多样性首先体现在了中国的“六四”和香港的“占中”是两场不一样的革命,尽管抗争的对象都是背后的中共。占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诉求就是要真普选,但是六四的诉求在“要民主”这顶大伞下,具体的诉求是很多的。我真不知道在这种多样的运动中如何去设定一个“退场机制”。如果再以台湾的“反服贸”运动,斗争地直接对象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盲目设定一个,这种所谓“机制”又有多少意义。
复杂性,偶然性可以体现在很多地方的。记得刘晓波说过,当他去劝说学生离开广场时,看到现场的气氛,他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占领广场地支持者。其实“六四”的教训不是学生该不该撤出广场,该不该有个“退场机制”或者“多数服从少数”的机制,教训是对共产党地残酷无情怀抱着天真的思想。假设事先知道军队会开枪,“六四”的故事完全会是不一样的进程。再者,学生运动的“输赢”,在很长时期内都会是很难解读和评价的,尽管从现在看“六四”,我想胡平应该也是不能解读出他的“输赢”的。
“香港的占中”应该继续下去;“香港的占中”应该进一步扩大,应该占领政府,警察总署,占领机场和大陆相连的陆路海关。应该把“我要真普选”挂到北京天安门,上海的陆家嘴和全国所有主要城市的重要景点;“香港的占中”在这关键时刻需要来自多方面地鼓励。建议少一些胡平之类的文章,少一些“自首”之类的言论。香港的学生着实干得很棒。
“香港占中”地继续,将会使更多地“不坚定分子”,“共党间谍”和“民主投机分子”露出尾巴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就是一个例子)。“香港占中”地继续还会更好地教育香港市民,大陆居民和台湾的民众,为争取民主而发出自己的吼声(在台湾最近选举中,同共产党眉来眼去的国民党正在失去民心又是一个例证)。(SUMMER)
[博讯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支持此文作者/记者(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9305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