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缶:对错案冤案不能停止关注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1日 转载)
赵缶 媒体人
 ?002050
18年前被枪决的呼格吉勒图可望翻案昭雪。
备受关注的「呼格吉勒图案」终于启动再审,很多人表示舒了一口气,这意味着尘封18年的案件总算有了一个积极的进展。
本人对这个案件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五年前曾经接触过该案,当时一个任调查记者的同事接到线索然后去内蒙古采访,回来后向我讲述了这个案件。遗憾的是后来稿件并没能发出来,又是因禁令所致。不过印象最深刻的并非案件本身(类似的冤案早已见过不少),而是揭露该案并提供关键信息的人居然是公安系统的干部。据说此人因为在政治斗争中落败,此举是为了报复对手。
五年后关于呼格吉勒图的报道漫天遍地,有不少人因这个年轻人的遭遇不禁流泪,我想到的却是当年阻碍了此报道提前曝光的那股背后力量。但凡影响力大的错案为何一些地方政法系统仍对其不理睬、不调查、不立案?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希望以此来搁置人们对案件的讨论和追问。而宣传部门针对此类案件不断发布禁令理由亦如此。
每个冤假错案的曝光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媒体多年,深知这些选题虽然都是每一个调查记者为之孜孜不倦寻找挖掘的方向,但也是遭遇「毙稿」最大风险的选题。无论是做新闻还是做评论,此类稿件的禁令接到无数。
其实,即使媒体曝光对于冤假错案的平反来说也仅仅只是个开始,即使影响大一地方司法部门仍是装聋作哑置之不理的。盖因冤案追究的成本极高且难以追责。
我国法律规定,在发现足以推翻原判决的新证据时,法院应当启动相关的重审程序。而在内蒙古这个案件中,新证据发现9年都不启动重审程序,不得不让人猜测是否有人在背后出手阻挡。
2005年,聂树斌案被爆出「一案两凶」,错案重审却一直在等待。同样是原案仓促定罪,翻案困难重重;同样是「真凶」主动认罪,司法机关顾左右而言他。即使到今天,连呼格吉勒图的案子都已经进入再审程序,而聂树斌案在河北省高院「淡定」的推诿中再审仍遥遥无期。
如同冤案平反过程漫长且无比艰辛的是媒体不停的追问和报道,才能让公众的视线能够停留在案件上。如同呼案,依然是当年那个同事,在历经五年的雪藏后,他终于选择在合适的平台和时间将其公之于众,这其中的坚持不能不令人敬佩。如同聂树斌案,尽管禁令不断,但媒体从未放弃过关注,一次次回顾,一次次追问,我们才有可能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对此类案件而言,媒体最大的意义就在不停止关注。而推动程序正义则需要所有人的关注和追问,否则,「呼格吉勒图案」必然如同「聂树斌案」一样,再次陷入漫长的等待中。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6607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