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雾霾马拉松与公民的环境意识 请看博讯热点:环境破坏与污染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10月22日 转载)
边界 评论员

北京马拉松赛3万余参赛者在重度雾霾笼罩下,戴口罩及专业生化防毒面具开跑。
前几天,北京马拉松赛吸引了三万余来自世界各地参赛者,然而天公不作美,重度雾霾笼罩,参赛者佩戴口罩乃至专业生化防毒面具开跑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而在网络舆论上,也掀起了重度雾霾天跑马拉松是不是SB(傻逼)的争论。
调查记者孙旭阳的态度鲜明,「大霾天跑马拉松的人,当然不能免于被批评。不要说你自虐与旁观者无关,一个人当街自割自肉,或吃屎搞行为艺术,至少污染了无辜者做为人类的观感吧。况且,没人在大街上拉人墙制止你们跑。没人侵犯你们任何权利,除了制造雾霾的政府。」至于参赛者,则以「自由选择权」为申张,媒体人彭远文认为,「跑步者都更注重健康健身,属于改善自己处境的意愿比较积极的一个群体」,他们为跑马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意志,不因雾霾而放弃,相反,「那么多人热衷于批北马的参赛者,说白了是一种搭便车心理,希望别人拒赛抗议(环境问题)然后自己受益。」
这场争论令人印象深刻,一是辩论的双方都是当下活跃的有资历媒体人,可以折射出环境议题在公众生活中有什么优先度;二是在雾霾指标高危污染状况下,政府和社会曾有什么努力和反省。北京的空气污染大,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全国各路人才对于首善之都趋之如鹜的汇集,因为这是政治权力中心所在,靠近权力中心意味着接近更多的资源。因此,知名媒体人王海涛在《雾霾马拉松,就是天注定》一文点评说,「许多在北京这样一个城市打拼的人,就像是在雾霾里奔跑的人们。」「就像选择放弃这场马拉松的选手同样很少一样,大多数人选择接受这个肮脏的现实——成为这个肮脏现实的利益共同体,甚至会不知不觉地为投身于肮脏的现实而辩护。」
虽然包括北京、广州等很多城市都陆续制定了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空气污染指数达到橙色或红色的高危标准时候实施限行停工停课,不过,然而,北京实施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一年多来,媒体质疑为何从未发布过红色预警,即便今年10月8日起连续三天都出现严重污染也概不例外。官方的解释,包括「前期监测结果较低、监测数据有滞后、发布预警需要获得批准」,换言之,北京面对重度雾霾污染空气,似乎剩下「北风吹」的期待。毕竟,一旦发布红色预警,北京的「停车、停课」措施对公务员用车影响最大,除了单双号限行措施,公务用车还要再停驶30%的车辆,即整体停驶80%。也难怪,在遭遇巴西阿根廷南美德比赛的雾霾足球,以及北京雾拉松等尴尬之后,北京在11月上旬的APEC会议期间停工停课放假近一周,只有到了高大上的国际性会议,北京民众的待遇才能向奥运会看齐。
当然,从官方议程看,生态和环境治理的优先度不可谓不高。在2014年全国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29个提出治理大气污染,16个提出把治理雾霾作为重点,在2014年的地方两会上,不少省市开出「军令状」,而习近平在各省的分组讨论中,只要谈到环境治理,必问地方的PM2.5数值。然而,在各地竞逐GDP政绩的高压之下,地方政府部门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形式大于内容,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空气「国十条」)提出,地方政府对本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总责,但是大气污染是不停扩散,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各地政府相互推诿责任,「国十条」注定要被束之高阁。
曾有人嘲讽,面对空气污染,我们不会上街抗议,而学会辨别和选购各种各种的口罩或空气清新器。回到雾霾天北马赛争论中,究竟谁最应该挺身而出抗议大气污染,跑马者还是旁观者,居然成了一个争论话题,这是很悲哀的现实。也可见我们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麻木了,快要接近温水煮青蛙的地步。话虽如此,如果当下的宪法和环境法的规定,可以给每位公民赋权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将污染责任体以及环保局长失职渎职而告上法庭,那将是一大幸事。不过,权利从来不是从天而降,中国公民还需要学会组织化的环境维权。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8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