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汉办主任「撕书」 根在「学官」体制 请看博讯热点:台海之争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8月08日 转载)
边界 评论员

许琳的「意外」举动,是由其「学官」身份决定的,不是礼数问题。
7月份在欧洲汉学学会第20届双年会开幕典礼上,因为大会手册上有学会赞助方蒋经国基金会的广告专页,引起同为学会赞助方的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的不满,要求撕掉所有大会手册上有关蒋经国基金会的介绍专页,导致到与会代表手中的手册有明显的撕书痕迹。对此做法,台湾外交部随即提出抗议。欧洲汉学会8月1日发表抗议信,表示「作为民主独立的学术机构,欧洲汉学学会对于赞助者以政治凌驾学术、意图支配学术主题或限制开放性学术发表与讨论的查核行为,无法容忍,且不会屈服」。
出乎意料的是,此事传回国内,中国网民一片骂声,很多人称许琳「无礼、野蛮」,并引申出这是「台湾不愿统一」的原因之一。而持官方立场的《环球时报》则发文称,台湾问题事关国家利益,「国家汉办作为参会方,对这样的事没有回应,不做质询,那才是失策、、、、、、『 撕书』是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表现出坚决的态度」。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以「孔子」命名、理应「文质彬彬」的孔子学院总干事、局级单位的国家汉办主任「勃然大怒」,非以「撕书」的方式抗议?除了「蒋经国」三个字可能让大陆官员如坐针毡外,网传原因还包括蒋经国基金会广告中的一段表述:基金会资助研究领域包括「汉学」(Sinology)、「中国研究」(Chinese Studies)和「台湾研究」(Taiwan Studies)。将「中国」与「台湾」分立,有可能触碰到大陆官员的敏感神经,作为北京政权的官方代表许琳势必难以接受。
对许琳的做法,目前有三种解读。第一从个人角度,认为此事事关官员个人的风度涵养。中国官员在国际场合一贯对台湾多有打压,不仅「撕书」,过去还有屡屡发生的国际赛场「夺旗」事件,许多海内外华人对此大多摇头无奈,认为是北京「对台统战」的失策。二是各打五十大板,认为此事被「过度政治化」,大陆「讲政治」没错,错在不讲「斗争艺术」,而台湾方面则不应该在国际场合搞「小动作」, 明知此事触犯大陆敏感神经,偏要让大陆官员出丑。第三种,则是类似《环球时报》的意见,对官员在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毫不退让予以嘉许。
应该说,许琳的貌似鲁莽之举,确实与大陆多年的「一个中国」、「反台独」教育在民众中型塑的「情感结构」有关,也反映了「政治挂帅」的教育体制之下形成的「威权人格」的一些特点(比如,即便不具官员身份的运动员,也曾在国际赛场不由分说扯下代表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但归根到底,问题出在大陆参加此类国际学术交流的人,大多是「学官」而非学者。身份的尴尬是造成学术事件「过度政治化」的根本原因。欧洲汉学学会抗议许琳之举公然侵犯「学术自由」,此为实情,却不着要领。反观蒋经国基金会,虽也是台湾政府资助,却完全由民间学者操作。一个是「官」,一个是「学」,行事方式不同,那是必然。
屁股决定脑袋,许琳的「意外」举动,是由其「学官」身份决定的,这不是礼数问题,而是归国后如何向组织上交代,饭碗和乌纱能否保住的问题。国际交流场合,秉持独立精神的学者,大可以发表个人意见,接受还是挑战「中国研究」和「台湾研究」的二分,也是个人看法。官员出国,则要面对无数意识形态红线,在事关台湾、西藏的问题上守土有责,怎能不精神紧绷,步步留心?就算「撕书」引发台湾不满,国际舆论哗然,回来还是「挫败一中一台图谋」有功,体制就算不奖赏也不会责怪;看似鲁莽之举,实为官员精密计算之后的必然反映。
大陆外事部门一贯宣称,对台湾与其他国家发展经贸、文化交流「不持异议」。但在党把持一切的官僚体制下,许多大陆台湾同时出现的国际场合,不止「学官」,「学术无禁区,外事有纪律」的「紧箍咒」让许多大陆学者也多有尴尬、进退失据。不是大陆所指责的「小动作」让本应排除政治因素干扰的学术和国际交流场合「政治化」,实为大陆「党天下」的体制,让学者自己除了代表自己,还要代表国家和民族大义这些本无须承受的意识形态之重。让学术回归学术一日实现不了,「学官」体制一日不除,就算建再多孔子学院,也难以增强中国的海外文化「软实力」。
来源:东网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74112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