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选骏:天子无妻
(博讯北京时间2014年6月06日 来稿)
谢选骏更多文章请看谢选骏专栏
天子的母亲不是天的配偶,天子又怎么会有自己的配偶呢?如果天子有了对等的“配偶”,那配偶岂不成了“天女”?那岂不成了佛教一类的天女散花了?天子岂不成了回教的哈里发?那岂不是说天子可以代代相传了?但这是违反自然律的。因为可以代代相传的只是国王和皇帝,而不是天子。所以国王可以有王妃,皇帝可以有皇后,天子却没有天女。天子无妻。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西方社会的政治领袖都要带着配偶出游或“进行国事访问”——那是昭告天下:他们和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与此对应的是,西方社会的宗教领袖,哪怕是结了婚的新教新派,也都不会带着配偶一同抛头露面。个中的原因大家可以自行解释,但这一不同却是显而易见的。
(一)
“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执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荀子·君子》)
《荀子·君子》篇所称之“君子”实指天子。篇中主要论述了为君之道,认为天子要统治天下,必须摒弃“刑罚怒罪,爵赏逾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的做法,而应该“论法圣王”,“以义制事”,“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刑当罪”,“爵当贤”,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安定的政治局面。
《君子篇》开宗明义:
“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足能行,待相者然后进;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诏;不视而见,不听而聪,不言而信,不虑而知,不动而功”,告至备也。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此之谓也。
传统注释认为:“天子无妻:“妻”是“夫”的配偶,从声训的角度来说,“妻”就是“齐”的意思,即与丈夫齐等。由于天子至高无上,不能有人与他齐等,所以天子之妻称“后”而不称“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子无妻”,而并非真的没有配偶。”
此解并引述《礼记·曲礼下》指出:“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此外,《吕氏春秋·下贤》:“帝也者,天下之适也。”天子是天下的主人,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人敢做他的主人而把他当客人。《礼记·郊特牲》:“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与这两句同义。
据此作出的白话译文则说:“天子没有妻子”,是说别人没有和他地位相等的。“天子在四海之内没有人用对待客人的礼节接待他”,是说没有人做他的主人。“天子脚能走路,但一定要依靠礼宾官才向前走;嘴能说话,但一定要依靠传旨的官吏才下命令;天子不用亲自去看就能看得见,不用亲自去听就能听清楚,不用亲自去说就能取信于民,不用亲自思考就能理解,不用亲自动手就能有功效”,这是说天子的下属官员极其完备。天子权势极其重大,身体极其安逸,心境极其愉快,志向没有什么受挫折的,身体没有什么可劳累的,尊贵的地位是无以复加的了。《诗》云:“凡在苍天覆盖下,无处不是天子的土地;从陆地到海滨,无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说的就是这个啊。
(二)
上述的传统解释对不对呢?
我以为,是全然错误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解释《荀子》,不该断章取义,也不能局限于《荀子》来解读《荀子》,而应该参照其他的典籍。
例如《老子道德经》就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老子道德经》两次举出“孤”、“寡”,显然不是孤证。
“孤家寡人”正是古代帝王的自称,后来便变为民间的“孤老”和“寡妇”,分别作为没有配偶者的代称。
可见,“天子无妻”、帝王自称“孤家寡人”,正是取其“没有配偶”的意思,而不是取其“无齐”的意思。所以这一解释明显是错误的:“从声训的角度来说,‘妻’就是‘齐’的意思,即与丈夫齐等。由于天子至高无上,不能有人与他齐等,所以天子之妻称‘后’而不称‘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天子无妻’,而并非真的没有配偶。”
至于《礼记·曲礼下》所指“天子之妃曰后”,更可证明,天子虽有众多嫔妃,但无人可与其匹配,而成为所谓的“配偶”。因为“配偶”,显然具有对等地位。
至于《老子道德经》,也显然不解“孤寡”的旷世独立之意,竟然将之视为一种“以贱为本”,并以之论证“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教条。
所以《谢氏道德经》指出:“故贵不以贱为本,高不以下为基也。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欲盖弥彰,非以贱为本也。”
(三)
“天子没有配偶”的思想,不是孤立的思想,例如希腊人柏拉图也认为,治国者和武士应该没有家庭,因为是家庭产生了私产,因为家庭和私产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因为女人的营巢本能,明显要强于男子。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面识为度。柏拉图认为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而他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为治国者、武士、劳动者三个等级,分别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
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
武士们辅助治国,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
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
希腊的治国者和中国的天子一样,是没有配偶的。中国的天子和希腊的治国者一样,也是没有私产的,所以天子才能成为整个世界的主人。
《荀子·君子》篇说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吕氏春秋·下贤》篇:“帝也者,天下之适也。”也是说天子是天下的主人,所以四海之内没有人敢做他的主人而把他当客人。《礼记·郊特牲》:“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与这两句同义。
在希腊,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在这样的国家中,治国者均是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理念,具有完美的德行和高超的智慧,明了正义之所在,按理性的指引去公正地治理国家。不仅治国者,就是武士也没有家庭、没有私产,因为家庭和私产是劳动者所需要的,也是一切私心邪念的根源。只是在治国者和武士等无家庭、无私产的人的管理下,劳动者也不被允许拥有奢华的物品,所以整个社会不会迅速腐败。
理想国还很重视教育,因为国民素质与品德的优劣决定国家的好坏。柏拉图甚至设想在建国之初就把所有十岁以上的人遣送出国,因为他们已受到旧文化的熏染,难以改变。全体公民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接受音乐、体育、数学到哲学的终身教育。教育内容要经严格选择,荷马史诗、赫西俄德及悲剧诗人的作品,一律不准传入国境,因为它们会毒害青年的心灵。柏拉图自称这是“第一等好”的理想国,其他的政体都是这一理想政体的蜕变。
理想政体由于婚配的不善引起三个等级的混杂,导致争斗,军人政体(Timocracy)随之兴起。军人政体中, ;少数握有权势者聚敛财富, ;形成寡头政体(Oligarchy)。贫富矛盾的尖锐化导致民众的革命,产生民主政体(Democracy)。民主政体发展到极端时又会被僭主政体(Tyranny)所取代。
(四)
中国有“天子无妻”的思想,却没有“武士无妻”的思想,这以前却使得中国的武装力量始终和他的国力不相匹配。这是中国不及希腊之处。
但是中国具有“天子无妻”的实践,希腊却没有“治国者无妻”的实践,所以中国的政治权力能比希腊较为强大,数千年没有彻底断绝。虽然遭到蛮族入侵、几经中断,但还能死灰复燃。这是中国强于希腊之处。
(五)
天子!
你没有伴侣,继起的、转生的精神形式,也无法理解你?你的受死,是更大狂潮的一个音符。你的死,不是毁亡,而是再生的契机。喇嘛教(西藏黄教)的活佛制,伊斯兰的哈里发,甚至儒教的衍圣公,不过是借用了你,宇宙生命的律法,而立为世俗的秩序。所以,你的死像你的生,值得晋天同庆。你没有伴侣,没有可匹者:“匹配”和“配偶”也是一种“匹敌”,所以《荀子》都知道“天子无妻,告人无匹也”。
天子!
你受伤的时候,所有门徒溃不成军,大地对你并不公平。这不平出自你的特殊:你在世上没有对等的。结果,你的特性造成你的孤独,绝顶的超越造成绝顶的孤独。
天子!
流行的道德见解以为,好的领袖“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国家的利益”;坏的领袖却一心一意为自己谋私利。但是依照精神形式的标准看来,被评价为好的或被评价为坏的现代酋长们(总统、主席、董事长),就其揽权的卑鄙(只有当不愿统治的人被迫统治的时候,他的统治才可能是善的)而言,却如出一辙……进而言之,其要害不在揽权的卑鄙,而在所谓“人民的意志”、“国家的利益”等观念,并非稳定的恒量,而是飘忽的变数,是仅凭自我证明的人类欲望,实际上是和当权派们“一心一意为自己谋私利”的冲动难分难舍、搅混一团的,其与宇宙的精神形式、永生神的儿子何有哉!
(至此,问题的要害已不在动机的好坏与揽权的卑鄙,而移易为:在这群良莠不齐的弄权者之中,注定有一位要称雄世界,完成人伦以外的人文之化、人种之育。)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53040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