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反腐第一季”宣告终结,“运动式反腐”面临转向!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10月20日 转载)
来源:多维博客
王岐山上任至今,这近一年来的反腐行动可以归结为以打“大老虎”为主要标志的“运动式反腐”,而到目前为止,这“反腐第一季”基本可以宣告终结了。接下来的动作将不会再以“打老虎”为标杆,而是从细微处着手,或曰将以“抓苍蝇”为主,进而逐步向“制度反腐”迈进。王岐山在16日的省部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研修班座谈会上重申要让官员“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目标,称反腐败斗争要抓早抓小,对存在的问题早发现、早处置,防止小错酿大祸,此番言论其实可以看做是中共反腐准备转向的一个宣言。
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王岐山的“运动式反腐”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民众普遍看到了习、王力惩贪腐的决心。十八大至今,以南京市长季建业作结,已有10位省部级高官相继落马,致使多地官场大幅“地震”。反腐的“动真格”成功震慑了一大批蠢蠢欲动的腐败分子,同时令民众的反腐热情空前高涨,网络举报此起彼伏,配合纪委的工作得以顺利进展。不过这同时也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网民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对“老虎”的期望值开始“过高”,不断揣测会不会有更高级别的“老虎”被揪出,乃至舆论开始有了倒逼习近平与王岐山揪“大老虎”的意思。
虽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新一届政府的反腐口号上来讲,都没有习近平和王岐山动不了的“老虎”,但在实际操作中,反腐的阻力依然是巨大的。除了各大利益集团方方面面的纠葛,还有“摆平”各位元老们的压力,在如此缚手缚脚的情况下,习近平即便再强势,在上任伊始、自己“嫡系”部队建设严重不足的当下,也不得不步步为营、小心应对。从近段时间以来围绕某只“大老虎”来回变换的风向以及眼下陷于胶着的事实来看,习近平反腐面临的阻力可想而知。
如今,习近平面前还有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需要全力做好——那便是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确保新政府在未来十年的施政方针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得以顺利推行开来。而要确保这个目标的实现,在政治上绝对不允许有任何大的波动。因此,对于那只“大老虎”的最终处理,无论结果如何,都得等到三中全会顺利结束才有定论。所以说,王岐山在这个当口提出“抓早抓小”,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过打“大老虎”动作的暂停,或曰“反腐第一季”的终结,并不表示习、王反腐遇挫失败,而是意味着这场反腐运动迎来了另一个新起点。
首先,此前打掉的那些个“小老虎”,确实让王岐山打出了声威,令腐败分子受到震慑。关于这一点,去基层了解一下官员们“工作餐”标准的转变,以及高档餐饮业营业额下滑的幅度,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了。当然了,这一成效的取得与媒体“无孔不入”的探访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那只被万众期待的“大老虎”虽未被打死,但其羽翼已差不多被剪光,沦为“没牙的老虎”。而没了“大人物”的撑腰,仰仗其荫蔽而作威作福的一干大官小吏们自然也收敛了不少。
从以上两点看来,虽然民众尚意犹未尽,对“大老虎”仍有热切的渴盼,但习、王二人“打老虎”的震慑性目的其实已经达到。
再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运动式反腐”尽管轰轰烈烈,但终归难逃“人走政息”的宿命。且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每每打下一只“大老虎”虽然可以令民众欢腾一段时间,但“老虎”们的贪腐、渎职给国家、给主政地人民所带来的损失却无以弥补。而且对于某些“前腐后继”的岗位而言,频繁的抓人、换人并没有刹住贪腐之风,走马灯似地调换官员,只能是让更多的官员“沦陷”而已,并不能从根子上杜绝贪腐的继续发生、发展。且时间一长,随着心理预期的不再满足,民众反腐的热情迟早会消退。所以“运动式反腐”只能功在一时,绝非长久之计。
综合历史的以及现实的各方面因素考量,要想从根本上铲除贪腐之土壤,只能从制度上彻底消除权力寻租的空间。因此,在“运动式反腐”初见成效的此刻开始转向,由“打老虎”转向“抓苍蝇”,从基层抓起逐步完善反腐机制,不仅可以借助前者之余威迅速打开形势,又能适当地转移一下媒体聚焦在“大老虎”身上的视线;还可以充实一下习近平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令其骨肉丰满而不再浮于表面,真可谓一举数得也!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219199015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