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为当院士行贿的2300万哪去了/嵇少丞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9月13日 转载)
近日,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被控受贿4755万余元在北京市二中院受审, 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受贿额中的一半(2300万元)居然被用于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行贿!
身居高位的张曙光并不满足于官位,还一直努力当“学霸”。多位铁路系统人士表示,一旦官位加上学术地位,在铁路领域项目规划和建设中的发言权就更大,个人利益将会最大化。据检方指控,张曙光多笔受贿均与参评院士过程有关。张曙光曾两度参评中科院院士, 2007年因7票落选,2009年仅以一票之差失败(就差一票就过三分之二总票数)。庭审中,张曙光在说明他先后3次向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戈建鸣索取钱款800万元、2次收受武汉正远铁路电气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王建新共计1000万元、收受北京博得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陈丙玉钱款人民币500万元时,均提及为了参评院士“需要花钱”。
张曙光说,【他与戈建鸣的父亲是认识20多年的老乡,两家人走得很近。2006年,戈建鸣找到他说接了父亲的班,提出有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尽管张口。后来,戈建鸣得知他准备参评院士,特地来到北京。张曙光说,他第一次提出要200万元,但2007年因7票落选院士。“我自认为是技术上准备不够,但他是商人,觉得是钱花得不够”。张曙光说,他后来又从戈建鸣手中拿走了600万元,但后来还是以一票之差失败了。】
现在读者要问的是:
(1)2300万元到底送给了中科院的哪些院士,这些人是否应当受到惩治?
(2)已经评上两院院士的人员中,有多少人是通过花钱贿选或关系当上院士的?最少要花多少钱才能当院士?
(3) 张曙光这样几乎没有任何学术成就的人如何竟然能在学部院士中得到么多选票(三分之二差一票)?是什么人投了张曙光的票?院士选举中还有没有学术的地位?科学的象牙塔的根基是否已经烂掉?
(4) 张曙光曾花钱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帮其写书,突击出版,为张曙光参选院士制造“科研成果”,这样的弄虚作假为什么没有人管?已经成为院士的人中,有没有人采取同样或类似的手段制造“科研成果”? 有没有人把美国教授及其实验室的成果当成自己的成果骗取院士?中科院与工程院是否可以就此做一次普查?
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自称是中国“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和“终身荣誉”。可是,众所周知,中国本土迄今尚没有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中国科技论文的国际影响还不太高,中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还有待整体提高,但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队伍越来越庞大,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活动哪一次也没拉下,每次都是轰轰热热,被选进的,到处演讲介绍其“成就”者有之,在校园放烟花庆祝者有之。院士评选早就背离了初衷,与追求真理无缘,成为学绩平庸的教授学者与官员追求附加名利、成为特权阶层的阶梯。院士评选变成特权、财富、关系的博弈,院士制度阻碍中科技教育的健康发展。
忧国忧民的学者早就建议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增选应该无限期地推迟,直到中国本土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出现,让中国科技界静下心来,埋头苦干,真正出一批一流的成果,出一些人才,一洗中国这样的大国出不来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耻辱!否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还要兴高采烈地排座次、戴桂冠、装扮成学术大家的样子、自娱自乐挺没意思的。若选出来的中国院士还不如美国大学正教授的水平,却享受着比人家院士还院士的待遇和特权,我们的院士制度必然要受社会反弹和詬病。
即使不能做到这一点的,也不应该每两年就增选一次院士,应改为每5年增选一次(对应于党代会和国家领导的任期),并在院士增选中做到宁缺毋滥,总名额控制(例如,400人),老去一个才增补一个。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目前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好的院士可以促进一个单位或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坏的院士对于一个单位学风的破坏作用和对一个学科的发展的阻碍效应亦是相当惊人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院士既然是中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而且几乎是只进不出,就一定要杜绝“才德兼亡”的愚人和“才胜德”的小人成为院士。在还没有多少大才可树之时,更应该坚持“德为先、才为重”的原则,让院士制度的存在即使无利于也要无害于国家的根本利益。
2013年3月8日,农工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的一份提案,建议将两院院士由“终身制”改为“任期制”, 一期5年,最多连任一期共10年,到任后转为名誉院士, 并除去院士的隐性行政级别, 把院士头衔与物质奖励,比如工资、待遇、职称等脱钩。提案暗示,院士的终身荣誉已成为科技创新的“绊脚石”,阻碍其他科研工作者在创新方面与院士公平竞争。可惜,农工党中央提案并没有被有关方面接受并落实于行动。
在国外,院士都是荣誉称号,当选者没有任何利益,而且还要自己缴纳较贵的会费,院士亦同样处身于学术研究之中,也和年轻学者一样平等竞争,不会影响国家科技资源的公平分配。但在中国,院士不只是学术荣誉称号,还与相关的利益挂钩。这种利益挂钩,也是院士增选不断遭遇社会诟病之处,由于当选院士,不但是个人的荣誉,影响到自身的利益,更还关系到院士所在机构的荣誉,以及未来获得的课题、经费以及在学术学科评价中的话语权。“人还是那些人,水平还是那水平,科研经费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院士在学术学科评价中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使得所在单位得到的“蛋糕瓣“就大。因此,在院士评审中,出现个人与所在单位同心协力共同“公关”、“送礼”、“跑要”等诸多不正常的现象,包装院士成为大学与研究院领导的政绩工程。当选院士后,院士有着特殊的学术权力,制造了学术的不平等竞争,既影响学术创新,也导致学术风气不正,学术评价时不看能力,而看身份和资历,导致论资排辈盛行。
“外国的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院士制度到了中国就大变。武汉有个大学带“病”包装院士,睡女学生使其怀孕、被老婆举报贪污2000万科技经费(其中单张复印费发票就高达20万人民币)的“大牛”教授,继续被大学保护并被成功包装成院士,从此享受终生副部级待遇,在学界与单位就是学霸,影响科技资源的公平分配与人才培养。缺少师德的贪污犯被选为院士,说明院士制度已经从根烂起。官员包括科教单位的领导利用手中权力直接或变相给院士行贿,以买院士俱乐部的门票,张曙光就是典型的一例。两院将拿出什么措施清理门户、把不该混进院士队伍里的人再赶出来,给搞腐败的个别院士照照镜子、洗洗脸、治治病?我们拭目以待。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41072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