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营剧烈分化,习系难产/吉歌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4月09日 转载)
一、现身道观宣示退意
对常委级别的最高领导人,虽然也各有性格,但通常都是四平八稳,言行总体谨慎。此乃大人物也。登登山,下下海,这些行动被曝光,也是不多见,一般通过非正式渠道偶然放送。
两会交接,官方本应对前任九常委有一个总体评价。但由于刘志军和薄熙来两大重案,政治气候异常,也被罕见地大幅延迟甚至可能取消。在此情况下,江泽民和吴邦国的先后现身,有着明显的符号意义。
执政党信仰无神论,但作为前常委的吴邦国和道士们的交谈、合影,就在四张像中占据2张,如此“重口味”,暗示了吴邦国未来彻底放弃发挥潜在影响力。从此脱离左派,“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政治态度非常明显。
二、政坛摇摆错判形势
人大在中国政治中,总体看还是被人誉为“橡皮图章”,但由于涉及立法比政协还是更实在一些。在此名誉上第二的位置上,一般难有大作为。让吴邦国“声名鹊起”的是2011年3月他提出的“五不搞”理论,即“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
要说这是新思想也明显不算,这只是对执政党长期的执政理念的总结而已。不过从此成为了被右派批判的靶子。毫无疑问,比较边缘的吴邦国提出该系统化的观念,意在进一步向左派核心靠拢,他确实想做陈云一样的人物,在当时也强化了其在左派的地位。当然在左派风光无限的时代,这动作其实是有点迟了。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形势变得很快。不到1年时间,也即2011年11月开始,以薄熙来为首的左派遭遇了一次空前的危机,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此时吴邦国又不得不对胡温右派力量示好,转变立场,这很是尴尬。政坛变化,如此迅疾诡异,差强人意,也令其心灰意冷萌生退意。
三、左营剧烈分化,习系难产
温和左派习近平执政后,要求整合左派阵营,因此习也高唱毛氏风格迎合左派需要。
但目前观察看:前期江泽民高频出书作序直接对抗”习八条“,意在保留实力;而刘源为求日后安全,大唱反调“反战”,毫无疑问已经向胡系靠拢;吴邦国也宣布“与世无争”,无意再趟浑水;一帮薄左虽有变动,但总体仍然比较顽固,选择支持薄而淡化习。
“习系”的成长毫无疑问是举步维艰,难有明显成果,也很难在中国政坛上发挥实质影响。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1204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