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传珩:写在清明节的追思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4月04日 转载)
牟传珩更多文章请看牟传珩专栏
父亲生于1899年,字其瑞,号雪年,毕业于北平(北京)民国学院法学部。父亲在校时深受“四五”学潮影响,崇尚法治救国,并为此贪婪地博览进步书籍,潜心攻读法典,以求维护民权,伸张正义。
民国时代大学生稀少,父亲毕业时同学们纷纷投向势力雄厚的国民党阵营,到司法政要界谋职。而父亲一身傲骨,秉性耿直,崇尚自由,不愿为官,便拒绝了一些政法界同窗好友的邀请,凭着一怀热血,毅然携母亲返回老家,一面兴理义讼,为贫苦百姓维权争气;一面创办女校,动员乡里女性放脚读书;且不顾当地富豪劣绅阻挠,为解决温饱,带领农民开荒拓耕,成为当地传奇人物。1938年卢沟桥事变,父亲基于民族之义愤,卖掉祖上仅有的三间房产,捐输国难,在当地传为佳话。后开设“牟其瑞律师事务所”,成为从事抗日救亡义士的秘密联络点。 (博讯 boxun.com)
母亲邹氏映华,祖居烟台福山初家窝隆村,是位经典农家妇女。她虽没文化,但天生聪明、能干,是操持家务的好手。母亲自从嫁了父亲,开化了许多,加之随父亲在北平大都市生活,出入文化社区,交往文人墨客,1939年定居烟台后,又多接触爱国志士,成了他们那个抗日组织的义务交通员。《烟台史志》记载的那份从日伪手中搞到,对从日本人手中解放烟台起了重大作用的敌战区《军事设防图》,就是母亲藏在黄花鱼肚里,拎着大哥,以走亲名义,通过敌占区哨卡,送往当时驻在福山的中共烟台统战部的。
中共在全国建制后,取消了律师行业。父亲仍看守“不从政,不为官”和“君子不党”的价值观,声称“入党仅为抗日”,并在中共庆祝“伟业”,论功受赏时,悄然退党,投身教育,恢复了他自由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尽管如此,父亲仍被视为对建国有贡献的“烟台抗日大律师”,邀为政协委员。1957年父亲因在“政协”作大会发言,抨击官僚主义,被搞“阳谋”者打成“右倾”,且拒绝悔过,竟被定为“极右”,一“右”就是20年。1973年悠悠而终,撒手人寰。父亲死后6年,才得以改正。1993年先父骨灰送回他当年热爱、改造过的乡土安葬时,当地各界仍视他为名人义士送了花圈,父亲也总算告慰九泉了。父亲清高但又悲凉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坎坷与不幸。
记得 2002年清明,我因重蹈“父”辙,因言获罪,被锁闭在牢狱中,无法返回故里为父母扫墓,故借诗一首,遥寄追思。这里重温此诗,聊以结尾吧:
苍天在上
——写给父母的清明祭辞
每次都想
把种植的期待
围成陵园的花墙
每次都想
跪伏的忏悔
烙在父母长眠的地方
每次都想
用点燃的纸香
照出碑文上的灵光
每次都想
捧土撒满坟头
思念守留墓旁
每次都想
回读先父走远的背影
复视慈母悬挂的遗像
又该杏花开来的时候
山野在和风中苏醒
绿色在阳光里流淌
而今我更是想
望断高高的铁网
把影子印在家乡
但我只能在梦想
与兄长子侄辈
排成肃立的一行
每个人都想
把先父的教诲
谱成龙泉石下的乐章
全家都想
把慈母的恩爱
奏出林鸟般的歌唱
但牢门何时为我打开
风你不肯驮我
云也不借翅膀
苍天在上啊大地作证
牢狱锁不断筋骨的儿子
手捧寸土又撒向何方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237084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