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逸明:《边城晚报》因言获罪,中国何来新闻自由? 请看博讯热点:网络封锁和压制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2月13日 转载)
刘逸明更多文章请看刘逸明专栏
2月5日,一篇题为《因言获罪,湖南边城晚报领导班子被“一锅端”》的帖子在微博上广泛流传,帖子称湖南怀化的《边城晚报》因为在2月1日报道物价贵,多数市民对过年不满意,因而两名报社领导被停职,一名报社领导被就地免职。
(博讯 boxun.com)
在偌大一个中国,报社领导被停职、免职的事情早已是屡见不鲜了,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的管理层不知道换了多少批。在以往,这类事件的出现多半跟报纸报道敏感消息有关,然而,《边城晚报》所报道的话题并不敏感,只是实事求是地报道物价和民众对高物价的反应。
中国《宪法》赋予公民言论自由权,新闻自由显然也是受《宪法》保护的。另外,中国的高层官员在视察媒体的时候,往往也会鼓励媒体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而媒体自己也经常高呼客观、公正的口号。不过,所有这些只是台词,中国媒体无需尊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而只需要尊重新闻报道的潜规则。
众所周知,中国的媒体基本上都是官办、官控的媒体,即使是私人开办的商业媒体,也必须接受审查和进行自我审查。所以说,不管是什么媒体,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官方色彩。《边城晚报》虽然不属于党报,但属于党报的子报,仍然属于官方媒体,所受的控制并不比党报小多少。
按说,报道真实的物价和民众对物价的反应毫无敏感性可言,在以前从未听说过哪家媒体因为报道真实的物价而遭到整肃的事情。《边城晚报》因此而遭到整肃,实在是令人出乎意料,甚至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如果这个话题都让官员觉得敏感,那不知道还有什么话题不敏感了。
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发现,相关网贴实际上发表于2月4日,帖子显示,《边城晚报》的惹祸报道发表于2月1日,这篇题为《你的年是什么味》的报道披露了怀化市民对过春节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由于报道中涉及春节期间物价太贵,多数市民感到年味淡、过年累,触动了当地官员的敏感神经,认定该报道不讲政治,给市委市政府脸上抹黑,要求严肃查处相关责任人。于是,在2月3日,该报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便被停职,分管新闻的副总编辑被就地免职。
可见,该报的领导班子几乎被一锅端。对于网帖的内容,《边城晚报》负责新闻的副总编辑舒刚斌在日前接受其它媒体记者采访时称,网帖“主体内容基本属实”,因为这一报道,报社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停职在岗,他自己则停职不在岗,只作为普通工作人员继续上班。而怀化市宣传部则回应称,网帖“大部分内容失实”,宣传部只要求该报领导在岗自查自纠,没有停职处理。
很显然,网帖的内容基本上是属实的,否则,身为《边城晚报》副总编辑的舒刚斌绝不会承认这一点。而怀化宣传部的回应显然是想掩盖事实真相,避免网民和媒体继续关注此事。从帖子发布到帖子走红,才短短一天时间,这可能是当地官员始料未及的。在舆论强烈关注此事的情况下,他们一时间慌了手脚,于是选择死不认账,然而,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几个人会相信宣传部门的说辞。
《边城晚报》因言获罪的事情经网民热议之后,又被传统媒体关注,几天之内,有关的报道和评论数不胜数。之所以此事可以爆红,显然和该报的惹祸报道话题不敏感以及该报的级别不高有关,倘若报道的是敏感话题,估计很难进入公众和传统媒体的法眼。就像以前南方报系高层遭到打击报复,虽然在海外媒体上被报道得热火朝天,但在国内,仍然少有媒体谈及。
在自由社会,媒体是独立的,即使资金来自于官方,也不用在报道上为官方说话,像美国之音、BBC、德国之声这些媒体,虽然拿着国家的经费,但只要哪位官员存在问题,都可以照报不误。前段时间,德国总统伍尔夫的负面消息就曾被德国之声持续报道,但德国之声并未因此而遭到官方的打击报复,西方媒体的新闻自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微博的兴起,如今,中国的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去买报纸看新闻了,每天只需要打开电脑,登陆门户网站,各种新闻报道就可以尽收眼底。《边城晚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显然无法跟其它知名报纸相比,然而,就因为它上面的真实报道,令当地官员火冒三丈,被指不讲政治,给市委市政府脸上抹黑。
在很多中国官员的眼中,媒体不应该成为真正的媒体,而是应该成为唯官方马首是瞻的宣传工具,所以,再真实的报道,只要不符合官员的政治需要,就得打入另册,惩罚相关人员。倘若符合政治需要,即使是虚假报道,也会深讨官员欢心,不但不会受罚,而且还会得到肯定和奖励。
从新闻报道的原则上讲,《边城晚报》的相关报道无疑是无可厚非的,虽然报道的内容显得有些负面,但是,远不至于上升到给市委市政府脸上抹黑的程度,相反,这种反映真实情况的报道还能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因为它能传递民众的心声。倘若媒体对物价高涨视而不见,而民意表达的渠道被堵死,那么将产生很大的社会隐患。
《边城晚报》的因言获罪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新闻自由”在中国只是一个色彩斑斓的肥皂泡,在潜规则盛行于新闻界的当下,媒体人没有安全感可言,越是敢于说真话的媒体人越是容易被排挤出局。而官员最在乎的也不是民众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感受,即使社会矛盾再尖锐,只要媒体上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他们就会笑逐颜开。
《边城晚报》的遭遇得到了公众的同情,该报也得到了公众的大力声援,相信此事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转机。不过,即使当地官员能迷途知返,让被停职、免职的报社领导归位,只要没有宪政民主体制的保障,同样的事情在今后在其它地方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原载《民主中国》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32772910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