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进北大忘了真维斯楼的教训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9月17日 转载)
近日,“苹果体验店”进驻北京大学图书馆,与中国传媒大学教学楼里新开两家咖啡馆,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少人质疑上述行为过于商业化,破坏了校园的学习氛围。
最初报道这一消息的记者来采访我的看法,我首先想到的是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清华真维斯楼冠名事件。对比这几起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大学一点也没有进步,总是在同样的问题上栽跟斗。 (博讯 boxun.com)
“苹果体验店”进北京大学图书馆,与真维斯楼冠名清华教学楼,都被一些网友斥责为赤裸裸的商业交易,还有网友分析照此情形发展下去,北大图书馆将成苹果的大卖场。可是,从大学的办学分析,这些斥责未免太情绪化。综观国外一流大学,楼宇冠以企业名称的并不鲜见,而企业赞助学校最先进的设备,让学生免费体验使用,也很普遍。
在真维斯冠名事件中,我曾撰文指出,问题不在于学校教学楼能不能冠企业名,而在于学校做出冠名的决策过程,是不是充分听取了师生的意见,如果事先将冠名方案提交给学校的教师委员会、学生会讨论、听证,最终通过的方案,也就没有多大的问题,即便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遭到部分师生的反对,但由于方案是经民主决策的结果,校方也就可理直气壮地回应。
观察国外大学的冠名和校企合作,无不经历了这样的决策程序,在决策过程中,也有师生对冠名、合作表达反对意见,但如果投票的结果,是大多数师生赞同,或者大学理事会从学校战略出发,最终决定冠名,冠名也就得以进行。而由于在公开讨论中,怎样冠名、合作,以及冠名得来的资金、合作得到的财物该怎么使用以实现企业利益和学校利益的平衡都已涉及,所以,当正式冠名、合作之后,也就较少有资金被挥霍或太过商业化的质疑。也就是说,是现代大学制度,较好地处理了冠名、合作的争议,避免这些行为影响学校办学。
按理,北大和中国传媒大学是在清华之后有类似的“商业行为”,它们应该分析清华冠名事件之所以引起争议进而导致真维斯铭牌被摘下的前因后果,在开设“苹果体验店”和咖啡馆时谨慎决策。拿“苹果体验店”来说,如果北大图书馆事先就体验店的开设公开征求意见,将体验店的用意、布置、运营告诉师生,而不是由图书馆单方面拍板,在学生完全不知晓的情况下就推出,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从最新的消息看,苹果体验店很有可能在质疑声中关门。这又是何苦呢?是不是本以为自己聪明,实则欠缺考虑?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4168961823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