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孩子们成为“校园战争”的牺牲品/张希雯
(博讯北京时间2010年5月13日 转载)
在福建南平伤害学童的恶性案件之后,北京警方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提升校园安保,一支由警方培训、管理的校园专职保安队伍,将尽快入驻各中小学、幼儿园。
(博讯 boxun.com)
“五一”期间,警方筹措防刺背心、辣椒喷雾剂、防割手套等防护装备,下发到学校、幼儿园,安保措施全面升级。(5月9日 新京报)
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义务。但是由于恶性的事件而做出恶劣的举措,这大大有违国家构建和谐的初衷。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是未成年人记忆中美好的回忆。防刺背心、辣椒喷雾剂、防割手套等防护装备与孩子们单纯的思想、童真的岁月是否有些格格不入呢?
确实,近来校园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4月29日,江苏泰兴伤人事件,一男子幼儿园内持刀砍伤32人。4月30日,山东潍坊校园血案,一男子小学内用铁锤锤伤5人后自焚。血淋淋的事实摆在眼前不得不让我们心痛之余更加为校园安全问题担忧。人们也对国家高度关注的态度而感到欣慰。但解决问题不能仅从表面,究其根因才是硬道理。
其实不难看出,这几起案件都是由校外人员引发,犯案人员多为无业游民或对社会抱有不满。据心理学分析,这类人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对社会抱有极大的不满,认为生活中存在不公平现象,会使用极端的方式进行宣泄。他们都属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仿佛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威胁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然,对校园进行保护是急切而必要的。这不仅是务实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段时期对家长和学生心灵上造成的伤害。
但另一方面,如果仅是将校园专职保安队伍硬插入校园内,抑或是将防护装备强加给孩子们,那校园岂不是变成一个受重点保护的“牢笼”,孩子们岂不是时刻都要准备着拿起武器“战斗”?孩子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一道道的枷锁不是反而让他们每天生存在恐慌当中吗?
因此,对社会的整治才是这场“校园战争”的关键所在,只有从犯罪的源头阻止犯罪行为的发生,威胁才会被真正解除。要解决外界社会的矛盾,就与政府工作密切相关了。政府在不断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末位淘汰”不仅不能让社会得到应有的“净化”,反而会促使更多的人仇视社会,对社会进行报复。
常言道,有因必有果。如果政府能以低姿态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真正意义上地关注他们,必然会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让校园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快乐家园。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