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评论
] 页面有问题?请点击打印板-》
打印版
[
推荐此文给朋友
]
[
博讯主页
]->[
大众观点
]
楼压鲁迅 GDP盖胡适/黄卫
(
博讯北京时间2009年8月22日
来稿
)
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工作的启动,一座众所周知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8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博讯 boxun.com)
前不久,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拆建曾引发坊间热论,面对一致反对呼声,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7月28日,北京市文物局发出通知表示,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将被保留,而清华大学内梁思成的另一处故居也将得到保护,此事才最终告一段落。如今,鲁迅故居也正面临着同样的命运,究竟是建设城市重要,还是保护故居重要,这个问题再次被抬上桌面。
中国名人千千万万,在北京曾经居住和生活的名人也是不计其数,有些名人甚至变换过几个住所,鲁迅便是其中之一。据称,在此次即将拆除的故居里,鲁迅先生生活的时间不到四年。如果名人的故居都要保留,而且只要是名人居住过的房子就要保留,有朝一日,北京城岂不是会变成“名人故居城”?这样的做法对当下发展究竟利弊各几分?这样的问题值得考量。
诚然,北京四合院曾经是老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名人故居基本上都是四合院式的房子,确实有些保留价值。但是,如果这个也要保留,那个也要保护。名人居住过的要保护,名人没居住过的也要保护,那么,新城建设如何能展开。
名人居住过的房子只代表他曾经在这里生活过,与文化其实并不相关。如果真想继承其文化,不如多在其作品和研究上下点功夫,多出几个鲁迅级别的大作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进程加快,旧城逐渐消失,这其实也属正常现象。公众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面对旧城的不断拆迁,要理性看待,没有必要上纲上线,甚至动不动就扯上文化。
当然,笔者并非认为名人故居不应该被保留,保护历史文物的想法无可非议。只是,对于北京这样一座迅速发展的大都市,在决定保留一座故居之前,最好先对其真实文物价值进行客观的考量与鉴定: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值得保护的故居,定要下大力气保护好;而那些曾经只是名人“歇脚”之地、不具有代表性的故居,也应当机立断,该拆则拆。 [博讯来稿]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
搜索功能
):
继承鲁迅不难,继承好鲁迅、超越鲁迅实难/顾则徐
鲁迅走开了 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了
“鲁迅”的“现在价值”
钱理群:“鲁迅”的“现在价值”
鲁迅淡出教科书 民族脊梁成鸡肋
为删掉鲁迅文章叫好 他的文章太不和谐了
卫金桂:许广平为什么如此恶搞鲁迅?
王藏:小谈鲁迅,并别鲁迅幽灵
(图)
仿鲁迅:《纪念邓贵大君》/姚文嚼字
仿鲁迅:《纪念邓贵大君》
顾晓军:鲁迅与汪精卫没有什么区别
纪念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发表90周年/乐黛云
活在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必然成为囚徒
拿着国民党津贴的鲁迅骨头如此"硬"
周炽成:少读鲁迅 多读《论语》
鲁迅:一个被神话了的逝者
槟郎:鲁迅与王国维比较论
马萧: 后鲁迅时代的祥林嫂们
文学遗老们,请停止评选鲁迅茅盾文学奖吧!/鲁国平
人教版语文教材减少收录鲁迅作品引争议
梁实秋文章首次入选语文教材 鲁迅作品明显减少
(图)
且看“鲁迅文学院”不负责行经/曹喜蛙
沈阳市鲁迅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影视动画培训基地维权
防鲁迅:纪念毒奶粉受害者
革命與詩的失落,鲁迅《狂人日記》及新詩發表九十周年/陳智德
张耀杰:现代鲁迅郎咸平
仿鲁迅:纪念三鹿集团/梁下君子
从刘和珍到刘荻-重提鲁迅之“纪念刘和珍君”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联系我们
All rights reserved
博讯是畅所欲言的场所、所有文章均不一定代表博讯立场
声明:博讯由编辑、义务留学生、学者维护,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另外,欢迎其他媒体 转载博讯文章,为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所承担风险,尊重博讯广大义务人士的奉献,请转载时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