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無新意 鳥籠限民主/松林
(博讯北京时间2007年6月27日 转载)
中共十七大前夕,總書記胡錦濤前日率政治局全體成員現身中央黨校,向該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依照近十幾年中共的傳統,總書記在黨代會前在黨校的這類講話十分重要,帶有為黨代會的政治報告確定基調的意味。
五年前,即將退出政壇的江澤民也曾率政治局全體成員光顧此地,也曾發表「重要講話」,基調是江氏理論的核心—「三個代表」,之後它不僅成為十六大的政治基調,還被寫入中共黨章。此次胡錦濤的講話,洋洋灑灑,面面俱到,卻難看出任何新意。他提出「四個堅定不移」,又表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基本上是延續鄧小平的政治路向,缺乏個人獨創性的東西。 (博讯 boxun.com)
政改不會大邁進
值得關注的是,胡錦濤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的講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推進,努力與我國人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同時重申要「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
這可視為胡對政治改革的定調。由是可見,十七大以後中共的政治改革,仍然走不出用「社會主義」信條編織「鳥籠」的民主模式,公民的參與、選舉官員,皆在這「鳥籠」之中。對十七大後的政體體制改革不必抱過高的期望。所謂「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是當局希望用聽證會、旁聽會、領導接待日、網上徵求意見,以及推薦和選舉基層官員等方式,作為疏通民眾怨氣的渠道,並對失職官員構成監督。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社會上就有「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的說法,意思為雖然生活狀況大有改善,但民眾的怨氣卻很大。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種不滿情緒被此伏彼起的請願、示威等「群體性事件」所代替。群體性事件的主體由昔日的學生,轉變為失去土地的農民、拆遷戶、下崗工人和退役軍人。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式的民主制度改革,僅是用以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種種問題,以此為基調,在政治改革方面,難見新鮮的創意。
松林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以退為進 嚴控言論/松林 監察何其難 紀委喚海瑞/松林 民眾不知情 司法無正義/松林 自首應者寡 法紀失威嚴/松林 千官齊作騷 萬元換平安/松林 政治掛帥 反腐走調/松林 讓媒體說話 天塌不下來/松林 习近平治吏 管大道小節/松林 搞定大上海 再戰紫禁城/松林 紅色貴族 回歸平凡/松林 中共道德重建說易行難/松林 中國軍力示強引發國人自大潮/松林 松林:官僚阶层是和谐社会大敌 中共十七大前,反贪惊雷滚滚/松林 高级间谍李滨去向成疑 引发外交权斗/松林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