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评论
] 页面有问题?请点击打印板-》
打印版
[
推荐此文给朋友
]
[
博讯主页
]->[
大众观点
]
中国能向印度学什么?
(图)
(博讯2006年1月29日)
在2003年,印度可能比中国更有竞争力的观点遭到诸多嘲弄。两年后,印度似乎已摆脱了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长速度”,其经济表现正开始接近东亚的水平。更令人惊叹的是,印度建新厂和设备的国内投资只及中国的一半水平,外国直接投资也只有中国的10%,却取得了这一成就。证据表明:中国的增长源自庞大的资源积聚,而印度的增长则来自不断提高的效率。
那么,为什么印度在变强呢?经济学家往往嘲笑印度没有能力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这种偏执既奇怪又有害。经济试金石并非在于一国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国直接投资,而在于该国是否有培养创业、支持健康竞争的商业环境。在这方面,印度比中国出色。印度出现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包括软件业、制药业、汽车零部件业等的公司,它们的出现绝非偶然。
中国赖以成名的世界级制造企业,几乎毫无例外全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产物,而非中国本土公司的产物。没错,“中国制造”的标签仍比“印度制造”的标签更普遍,但在中国制造并不一定是由中国制造。用不了多久,“印度制造”将成为“由印度制造”的同义词,印度人不仅会从全球化中获得工资收益,还会把利润也留在手里,这与中国的诸多情况不同。
人们认为,印度基础设施达不到中国的水平,无法与中国竞争。这是错误解读。中国是在经过多年的经济增长和财力积累后,才建设了基础设施。“中国奇迹”的产生,并非因为它有耀眼的摩天大楼和现代化高速公路,而是因为大胆的经济自由化与制度改革带来了竞争。
对中印来说,醉心于建造世界级基础设施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缺点。作为发展中国家,如果对基础设施投入更多,其他方面投入则会减少。典型情况就是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沦为大规模投资项目的牺牲品。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犯了代价高昂的错误,建造了许多世界级设施,但教育投资严重不足。与此同时,印度一直默默地持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对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本的质量与数量,远比实物资本的质量与数量重要。若中国不马上对农村教育进行投资,可能会丧失自己的真正竞争优势,也就是教育良好的熟练工人,正是这些人推动着制造业的成功。▲
摘自2006年1月25日英国《金融时报》
* (博讯 boxu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或者发稿团体的观点、立场)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
搜索功能
):
古希腊、古中国、古印度:人类早期文明的三种形式
印度可能超过中国吗
中国专家:南亚地震反映印度板块作用增强
北京学者:中印边界谈判 印度必须让出达旺
(图)
印度精英人物认为:中国是纸老虎
中国正在南亚渗透印度后院
中国和印度有必要争雄吗
茅于轼:印度一瞥
让中国知识分子相形见秽的印度知识分子
中国vs印度的六大悬疑
(图)
印度在“数学强国”中寻找国家出路
印度学生:“中国比印度差很远!”
谭伟东:中国向何处去?欧美?拉美?苏东?印度?东亚?
印度大国梦中的中国情结
(图)
克林顿预言:在国际竞争中 中国将被 印度击败
陈宽:中国专家提前预报印度洋地震海啸大灾害
印度洋大海啸出现惊人阴谋论:属人造地震引起
克林顿预言: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必会被印度击败!
赵昕:从甘地对印度分裂的认识看台海危机
56名西藏难民 穿越世界屋顶逃抵印度
(图)
解放军总长梁光烈访问印度
印度释放两名被俘虏中国士兵 被关41年
温家宝四月访问印度
对比印度洋海啸和唐山地震
(图)
中国专家解读印度洋地震
中印战后归还印度被缴武器一览表
印度媒体称中国表态支持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
印度边防军55年来首次过境与我军共庆中国国庆
西藏人权组织指责中国迫害在印度学习后返藏的藏族人
中方就西藏一湖泊可能决堤向印度通报情况
西藏湖水恐泛滥 印度紧急疏散居民
中印边界谈判低调落幕 印度期待双方各有妥协
中国首次将锡金列入印度版图
这个印度人让国人汗颜--从如厕事件见冷漠人心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联系我们
All rights reserved
博讯是畅所欲言的场所、所有文章均不一定代表博讯立场
声明:博讯由编辑、义务留学生、学者维护,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另外,欢迎其他媒体 转载博讯文章,为尊重作者的辛勤劳动以及所承担风险,尊重博讯广大义务人士的奉献,请转载时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