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掀野生动物走私议题广东海关查获案件最多
(博讯北京时间2020年3月01日 转载)
武汉肺炎疫情带动中国对走私野生动物的讨论。新京报报导,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各地海关中,尤以广东省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最多。图为2018年5月在广东省黄埔海关查毒走私象牙制品。(中新社提供)中央社109年3月1日
(中央社台北1日电)武汉肺炎疫情源头众说纷纭,但综观近期研究报告,多与「吃野味」相关。疫情也带动中国对走私野生动物的讨论。陆媒报导,在中国各地海关中,尤以广东省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最多。
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武汉肺炎)疫情持续延烧,针对病毒传播来源,武汉病毒研究所一开始发表研究表示,病毒可能来自蝙蝠;中国华南农业大学后续又发表研究认为,穿山甲估计是病毒的潜在中间宿主。
据陆媒新京报统计,自2008年到2018年,中国共有390起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非法走私案件,平均每9天就有人因企图走私野生动物而被逮。其中又以广东海关查获的案件最多。全中国390起走私案件中,广东独占104起,占27%。
报导引述学术研究指出,2008年至2018年的野生动物走私高达109类,其中又以兽类与爬行类为大宗。以兽类为例,象牙、熊胆及虎皮是常见的走私商品;而爬行类则以蟒蛇、乌龟及蜘蛛等为主,且主要被走私贩售作为另类「宠物」。
报导也揭露中国走私动物交易时的各种「黑话」。例如象牙又称「白塑料」或「非洲塑料」;虎骨又称「王骨」;被中国官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雄猎隼被称「棒子」、雌猎隼则是「兔虎」。
报导指出,走私野生动物的利润惊人,例如从马来西亚收购一只穿山甲仅需人民币数百元,但经转手运进广东地区后,售价可达每公斤700多元(约新台币3011元)。
(博讯 boxun.com) 3392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