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说他固执得像一头湖南骡子
(博讯北京时间2015年2月14日 转载)
香港——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曾说,他固执得像一头湖南骡子。中国的改革派官员和自由派知识分子渐渐开始讨厌他,他也常常以同样的恶意与他们对抗。
邓力群于周二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他曾是宣传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名共产党高层官员。上世纪80年代之初,他曾大力支持变革,但后来又成了中国自由化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对其评价也极为分裂。
他在卧病多年后去世。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报道了这个消息。
新华社播发的消息对邓力群表示了赞颂,称他是“我党思想理论宣传战线的杰出领导人”。不过,这是形容坚定的守旧派的委婉说法,从当前在党内复苏的列宁主义和毛派言论当中,可以看到他遗留的影响。
“他是左翼代表,我认为这反映了他真正的理念;不是他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北京的历史学者杨继绳在电话采访中说。他撰写的一本书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政治。
“他支持改革,比如农村改革,”杨继绳说,“直到他觉得改革开放走得太远,然后就变成固执维护计划经济和左派思想。”
邓力群与邓小平姓氏相同,但并无亲属关系。在后毛泽东时代,较为年长的邓小平主导了中国体制的解冻。但邓力群逐渐认为,邓小平的自由派门生对马列主义的偏离,已经达到了堪称危险的地步。邓力群在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生涯,取决于他和较为温和的领导人之间的对抗,特别是胡耀邦和赵紫阳。
“中国有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邓力群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说,赵紫阳“在1989年的政治动荡中得到了报应”。赵紫阳当时遭到清洗,军队对民主示威活动进行了镇压。
邓力群的批评者认为,他至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报应。历史学者杨继绳说,他的保守派靠山王震曾希望邓力群能在领导层中升到更高。然而,由于他爱与人斗争,所以很多官员都不太喜欢他。在1987年的一次党代会上,保守派为了让他得到晋升而进行游说,但结果事与愿违。令许多人感到震惊的是,他甚至没有得到足以进入中央委员会的选票。该机构是一个相对较低的领导机构。
邓力群并非总是扮演顽固守旧派的角色。在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放宽公社对农民的控制,以及其他政策变动,克服了毛泽东晚年的经济困境。邓力群是这些做法的早期支持者之一。
邓力群出生在中国南部的湖南省,父亲是一名富有且受过教育的地主。他在北京读高中,并于1936年加入共产党。邓力群进入北京大学修读经济学,几个月后,他前往了毛泽东的根据地,延安。邓力群官至共产党主要理论期刊《红旗》的副总编辑。文化大革命末期,他已经成为邓小平的重要助手,当时毛泽东召回了被下放的邓小平,以振兴经济。两人在左派的一次反击中,再次被剥夺权力。
邓力群拒绝批评邓小平,“老邓”感谢他的支持,并在1977年复出时将“小邓”留在身边。邓力群帮助他撰写讲话稿,并为有限的经济调整举措提供马克思主义论据。
但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采取更大胆的经济和政治自由化的诉求不断增强,邓力群有所退缩。他警告不要进一步寻求自由化,并支持清除“精神污染”的行动。这场行动让知识分子及改革派官员感到不安。
1985年,一名立场较为自由化的继任者接替邓力群,成为宣传部长。但他在政策制定方面仍有一席之地,继续与自由派官员斗争。他还撰写了回忆录,跟敌人们算清旧账。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研究中共党史的学者孙万国(Warren Sun)表示,邓力群的妻子罗立韵在四年前去世。邓力群有三个女儿,其中两个女儿是前妻所生,他与前妻的婚姻以离婚告终。
孙万国表示,邓力群可以被视作“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后的卫士”。
孙万国表示,“他真的认为自己是唯一捍卫共产主义的人。”
解放军于1989年镇压了追求民主的抗议活动,赵紫阳和其他自由派领导人失势。之后邓力群表示,这证明了自己的正确。
“这些年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阶级分析方法受到冷落,甚至遭到歪曲、侮辱和攻击,”邓力群在那年8月份发表讲话称。“我们卸下了自己的思想武器。”(作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是《纽约时报》记者。)
来源:纽约时报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173023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