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知之明:吴官正卸任给自己打59分
(博讯北京时间2013年7月25日 转载)
来源:明镜网
吴官正执政江西、执政山东时,都落得了清正廉洁的名声。虽然在他离开江西之后,当地的党政机关里也曾传出过有吴官正亲属打着吴官正的旗号提“特殊要求”的传闻,但传播这类消息的人士也承认这种事情吴官正本人未必知道。也许是吴官正本人也已经听到过这类的传闻,所以才在出任中纪委书记后恳切要求他工作过的山东省,千万不能为打着他旗号的人“开绿灯”。
在中共执政史上,自夺取政权之初即设立了中纪委,1955年5月开始,改称中央监察委员会。“文革”开始后,党内监察制度被彻底否定,直到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成立中纪委,成为中共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7年中共十三大之后,乔石接替中纪委书记职务,党内地位是排名第三的政治局常委。到了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接替中纪委书记职务的尉建行,与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位擦身而过,只是普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排名在主管意识形态的中宣部长丁关根之后,中纪委地位降了半格。
直到五年后中共十五大核心层再一轮换届,尉健行总算打了一个政治翻身仗,他继续领导的中纪委的政治规格回升到十四大之前的水准。
十六大召开之后,其中央领导体制改革的最明显之处,就是在政治局常委一级实现法﹑纪分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内总算有了吴官正这位专职纪委书记。
在十六大上被安排为中纪委第一副书记的何勇同时进入中央书记处,这自然给外界以纪委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的印象。十六大之后,中纪委的实际政治地位有所增强。这对新接掌中纪委的吴官正来说是好事。十七大、十八大,政治局常委中都有中纪委书记的一席。
吴官正担任中纪委书记,功过如何?网友湘君的文章给予好评,称吴官正执掌中纪委后做了不少实事,给他打了80分。
湘君说,在江西的时候,吴官正就声称自己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进入中纪委之后的五年里,他也确实干了些实事。首先是处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光是涉及到副省级以上官员,就有陈良宇(上海市委书记),郑筱萸(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刘志华(北京市副市长),杜世成(山东省委副书记),何闽旭(安徽省副省长),王武龙(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等等,“吴官正主持下的中纪委反腐力度之大,是中共建国之后绝无仅有的”。
此外,吴官正还注重于反腐方面的制度建设,比如设立中纪委举报网站,大力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明令禁止官员以公款或接受免费到高级娱乐场所消费等等。
文章还说,十七大以后,中纪委换届,吴官正在会上作了临别感言,令人耳目一新。我觉得吴官正的发言开了以下三个很好的先例:
第一,是实话实说,指出了反腐工作的难度以及当今官员普遍腐败的严峻事实,而且这些事实的确令人瞠目。比如在内部申报中发现,上海市省厅级干部90%拥有1000万元以上资产,广东省的省厅级干部99%拥有1000万元以上资产。吴官正抛出这些事实是需要勇气的,表明他已深明人走茶凉的道理,决定拂袖离去,不留后路,真正做个“无官正”。
第二,是自揭其短。吴官正在发言中没有过多强调自己工作中的成绩,而是老老实实地陈述自己工作中的失败之处,也就是他发言中指出的三大憾事,他推行的几项反腐制度建设都因为遭到官僚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击而归于失败。这种实实在在的临别述职方式,在中共官员中是极少见的,吴官正的确开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第三,是给自己打分。朱镕基在临别感言中说,如果老百姓还认为他是个清官,他就很感激了,话虽诚恳,但太笼统。吴官正给自己打分,比较具体而实在。吴官正给自己59分,一则说明他有自知之明,二则说明他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官场腐败的严重性,同时也给他的继任者树立了一个标准。
说起吴官正的卸任,有一件大事不可不提。
在中共十七大筹备进入“收官”的关键时期,蓄势升迁的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瞬间中箭落马,命运突然180度逆转。原来是即将在十七大上退出政坛的中纪委书记吴官正连下狠手,使中纪委在人事定夺上扮演了比中组部更为关键的角色,大破胡温的既定布局。
本文来源:明镜网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3119196064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