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庆美剧:王立军事件的新闻穹顶效应 请看博讯热点:王立军、薄熙来事件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2月23日 转载)
评论解读王立军事件是中国人最近距离的一次集体围观高层政治,文章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分析,提出穹顶效应概念。
(财经) 2012年以来的两大热点均由微博而起,先是以韩寒是否代笔为主题的方韩之战;随之强势覆盖的王立军事件,最大限度地摄取了大众视线与公共资源。
王立军事件是中国人最近距离的一次集体围观高层政治,韩寒也感叹「重庆美剧」一出,「自己这样的民间闹剧就相形见绌。」显然,这得益于新媒体的崛起与扩张,重新建构了传统的阅读方式与传播可能。
这一举世瞩目的公共事件的第1季,可以分解为如下步骤:人际传播─隐喻式网路流言─微博现场报道─重庆官方回应─美国国务院问答─新华社通报。传统纸媒期间虽未完全缺席,但已大大失去了主动权与垄断地位。
在此演进过程中,微博的即时更新可谓24小时滚动进行,网民在政治新闻高度娱乐化的飢渴状态下,对与此相关的每一个细节都给予了高度关註:既有事实最新的进展,又有当事人过往的细节追忆;间以历史隐喻如「来俊臣」之类,或「钓鱼式」流言传布,也不乏对未来的多版本猜测和排序。而官方每一次或主动或被动的回应,都会引起围观热潮并提供指引。
王立军事件所带来的信息采集、传播、聚合、论证等,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模式,并在不断突破既有的言论限度。笔者将此称为「穹顶效应」:如同阿科桑蒂(Arcosanti)一样──这个以生态建筑的概念为理论基础,于1970年在沙漠开始创建的城市实验,从广场拱顶、住宅门洞到剧场看台大量采用圆形,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望见地平线。
在信息荒漠中支撑穹顶效应的要件,不是单个或数个专业媒体所能够完成,它聚合了开阔的视野、微观的细节、海量的线索与分散的专业智慧,去完成一件敏感事件的碎片拼图,从中亦可洞知民间掘密潜能、微博传播特点、舆情风向和公众意识等。
显然,官方的例外默许与民众的群起围观,促成了阶段性结果的相对能见度。这不可谓不是一大进步。
剥离事件的话语狂欢与臆测泡沫,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角度系统分析这一事件,对政府舆情危机处理的意义重大,亦可为类.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148233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