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泮河村成为第二个“乌坎” 打跑政府人员比“乌坎”还早 请看博讯热点:抗议示威
(博讯北京时间2012年2月07日 转载)
来源:参与 作者:大风
(参与2012年2月6日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泮河东、西村五千村民抗议贪官私卖土地,从2月1日开始,连续在村内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动。村民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队伍前列敲响铜锣领头进行,后面是大量的大横幅和彩旗,上面写着:“声讨当地政府忽悠泮河民众”、“村委会用集体资源换取个人所得利益”、“倒卖土地毁坏良田罪大恶极”、“打倒贪官”、“清查村务”等。
网友认为这将成为第二个“乌坎”。当地民众透露,他们实际上早在2011年10月底就将政府工作人员包括村警全部打跑了,两个村庄目前处于自治状态,这比“乌坎” 村民还早。
当地村民表示,“如果政府没有给我们解决问题,我们将游行到底!!!中国新的 乌坎 事情!温州 泮河村事情!!!”

下面是网友的热议:
@城市农民70000:乌坎模式影响下,浙江苍南县泮河村的村民自治随之而来,这预示着一种国际大环境下的趋势在我国不可阻挡。在人口红利耗尽之后,我们又该享受制度红利了!谷底之后都是升途!
@黄志:又一个乌坎!@烈火丸1:浙江泮河村。
@金鹰03:广东烏坎村的问题刚解决,浙江又一个乌坎--泮河村又爆出问题,不少地方矛盾尖锐。希望党各级党政要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严打、查处贪污腐化问题,很揪贪污腐化利益链条的各个环节,彻底清除党内腐败分子,另一方面是提高执政为民的能力和态度。
@wenyunchao 浙江泮河村有潜力成为第二个乌坎,请留意 @isunnews 整合汇总的信息。 #浙江泮河村
下面是媒体的报道:
温州苍南泮河村干部偷卖村民“保命田”、村民毫不知情
苍南,是浙江省的海洋大县,以盛产紫菜而被冠以“中国紫菜之乡”的美名。这里拥有长达252.1公里的漫长海岸线,对于临海而居的数万村民来说,滩涂就如他们的“保命田”,是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资源保障。
然而,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高调推进的“围海造陆”工程的陆续上马,村民们这才发现,他们世代赖以为生的“保命田”,原来姓“公”不姓“私”,政府完全有理由“依法收回”。而让村民们无法理解的是,他们世世代代视为己出的这片土地,在经围垦后创下的巨额财富,竟然无从为他们提供任何可靠的生计保障。
村民们无意质疑法律,他们只想问政府一句话:“‘保命田’被收了,我们未来的生计,怎么办?”
美好蓝图规划,村民不看好
继围区面积2万余亩、总投资10.7亿元的温州市苍南县大渔湾滩涂围垦工程被叫停后,苍南县的另一个规模浩大的围海造陆工程——江南海涂围垦工程,似乎也面临多舛命运。
2011年10月25日,在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启动区项目施工现场,当地村民与入驻企业发生了冲突。村民们将企业新建的围墙推倒,将企业的设备破坏。面对记者,村民们承认自己行为的“不理智”,但他们说“我们实在是忍无可忍,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
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是苍南县“十二五”规划临港产业基地的一个板块。2003年10月20日,苍南县举行了隆重的工程奠基仪式。当地媒体将这项建市以来最大的围垦工程称颂为“五年造地四万亩,连岸围海变桑田。”当地政府对这一项目十分看好,他们称,苍南临港产业基地以建设综合工业城为目标,计划在10年至15年的时间内建成,建成后整个基地年工业总产值可达1000亿元,生产总值300亿元,财政总收入50亿元,常住人口将达30万人。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还对媒体表示,县政府规划把江南海涂围垦区作为承接山区人口下山异地脱贫转移集中地,再造一个“新龙港”,建成常住人口5万至10万的小城镇。
然而,看起来如此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似乎并没有被多数工程涉及百姓看好。据记者暗访,该工程所到之处,来自当地百姓的阻力很大。由于不满政府提出的过低的补偿标准,加之个别村委会内部的营私舞弊,项目所涉及沿海23个行政村的村民不同程度地自发组织起来,采取上访、拒签协议、阻挠施工、向媒体举报等多种手段,表达不满情绪。个别地方,甚至引发暴力冲突。
政府“依法补偿”,村民不买账
苍南县泮河东村、泮河西村,共有村民5000余人,是江南海涂围垦工程涉及围垦面积最大的两个村。工程自奠基以来,围绕被围村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当地村民与政府之间一直未达成一致。10月25日的冲突事件,即发生在这里。
让2400名泮河东村民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家园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合法”地“拍卖”、“强围”,而对他们的不满以及申诉,政府给出的回应令他们痛心不已。
据泮河东村村民向记者介绍,村里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共有水田300亩、耕地80亩以及自留地和口粮田300亩;晒盐场365亩;滩涂养殖面积1920亩。2011年6月,当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启动区土地被依法招标拍卖、中标开发商开始对村里养殖水塘进行填埋、开工建厂之际,村民们才得知,自己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竟然在2006年就被村委会私底下“卖”掉了,所有的耕地、水田、自留地早已被收归国有。而政府所说的“到位了”的补偿,村民们并没有得到一分钱。
按照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海域属于国家所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海域。国家严格管理填海、围海等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采访中,苍南临港产业基地和江南海涂围垦开发建设指挥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对沿海滩涂依照国家标准进行了补偿,完全依法依规。
“滩涂属于国家所有,性质确权上没有任何问题。”这位负责人说,在实际补偿中,鉴于滩涂作为养殖户长年生产资料的现实情况,他们是参照集体土地未利用地的标准给予补偿的。具体说,一亩养殖水面补偿标准1.6万元,设施投入一亩3500元,青苗补偿一亩1200元。“这是全县的统一标准,我们全部按规定补到乡镇政府,补偿是到位的。”
对于村民们反映“补偿标准太低、不能接受”的说法,这位负责人坦言,“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补偿当然不可能在一个水平。实话说,这里人均3分地,参照集体土地未利地的标准补偿,已经不低。”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泮河东村的绝大多数村民对当地政府的补偿情况并不知情。由于政府所有的补偿安置条件都是通过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在未经多数村民同意的情况下签订协议形成的,然而,“泮河东村村委会从1993年至2011年从未公开村务。对村集体财务收支,村民毫不知情。后迫于压力公布的财务收支公开明细表,也是漏洞百出,村民们根本不买账”,“反正至今我们一分钱的补偿款也没有看到。”村民们义愤填膺地向记者反映。
当记者将这个问题向指挥部的负责同志询问时,这位负责人的回答很是耐人寻味。
“反正我们依法依规补偿到位了,至于农户有没有得到,那是他们村务自治的问题。村委会有问题,不也是村民们自己选出来的吗?”
对于“围海造陆”工程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蛋糕”,如何平衡政府和村民们的利益值得我们深思。
滩涂是土地还是海域,村民搞不清
在经历了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不被采信的无奈之后,村民们开始向媒体求助。“我们的活路被生生切断,我们向何处申诉?”一位年迈的村民请求记者转述,“如果说,这是国家规定,我们的地被收了,我们认;但我们只想问政府一句话,几千人的生计断了,政府应该不应该管?”
事实上,关于临海滩涂究竟属于土地还是海域,对滩涂、围塘等的征收补偿应当按照土地还是海域来进行?这个问题在国家层面至今并未达成共识。
沿海滩涂既属于土地,又是海域的组成部分。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关于请明确“海岸线”、“滩涂”等概念法律含义的函》的复函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确认海涂、滩涂土地权属问题的复函》两份文件,认为作为海域与土地的分界线——海岸线“应由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划定”,但至今并没有详细的划定标准出台,所以在现实中,“在土地和海洋管理分属于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在立法机关对滩涂、围塘等属性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一些地方政府在实际中往往会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时候政府和农民的矛盾就出现了。”在日前中国政法大学召开的沿海滩涂围塘与海域关系法律研讨会上,北京市律协土地法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晓斌说。
在这次研讨会上,众多学者、律师针对近年来沿海地区围海造陆引发的愈来愈升级的民事争端,纷纷呼吁,国家应尽快明确滩涂、围塘等的属性,出台相关法规,以维护滩涂、围塘使用者的权益。
“在目前滩涂属性未定的情况下,如果发生这方面的矛盾,可以通过滩涂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界定其属性。”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教授李显冬认为,从民法的角度来讲滩涂、围塘是一种地上附着物,根据物权法的规定,自然应当受到保护,政府不能随随便便就征收。
在弘扬科学发展的今天,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做好任何事业的前提。规模浩大的滩涂围垦工程,在没有妥善解决好上千名被围村民的补偿或转业安顿等民生前置问题的前提下,即开工启动。一个旨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解决未来发展资源瓶颈的“德政工程”,缘何不得民心?苍南“围海造陆”引发的民生之忧,暴露在我国资源管理领域的盲区,滩涂用地究竟该如何监管?巨大的资源利益蛋糕应如何公平切分?希望这一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短评:临海滩涂真能 “一征了之”吗?
张 晏
伴随着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推进,因滩涂补偿安置问题引发的民事争端也愈发升级,这已成为近年来东部沿海一带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应当承认,导致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多部门监管存在盲区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多重因素。但深入考察下来,不少地方与苍南县情形如出一辙,基层政府对待百姓的敷衍态度,成为事态恶化、争端频发的真实导火索。
当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保命田”被以极低的补偿标准“依法收回”之际,百姓出于对未来长远生计的担忧,向政府提出诉求,这并非非分之举。然而,面对百姓合情合理的民生诉求,基层政府却依旧能够理直气壮地“一征了之”,这完全是因为按照现行法律,他们做到了“依法依规”、“补偿到位”。倘若百姓不认这个账,那便是公然对抗法律,是非法闹事儿的“刁民”。
滩涂归国家所有,国家当然有权利收回,甚至无偿收回也有道理。地方政府的逻辑听起来不错,但现实中,政府真的能够如此简单地“一征了之”吗?显然,粗线条的、滞后的法条罩不住现实沉重的民生。各地愈演愈烈的滩涂用地民事纷争,已经让很多法律界人士意识到,对于沿海滩涂、围塘的属性,国家应通过进一步立法给予明确,相关主管部门也应尽快配套完善管理性政策法规,以切实维护国家及滩涂所用者的权益。
围海造陆高歌猛进,这是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当各级政府在投入巨大心力精心打造这一影响深远的政绩工程时,有一条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那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尽可能减少征地矛盾,尽可能公平地切分好利益蛋糕。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给社会稳定留下后遗症。对基层政府而言,百姓的诉求或许可以这样表达:在征地制度改革需求迫切的当下,请勿拿所谓的“依法依规”蒙事儿,请真正地心存百姓、为百姓的长远生计、民生做主。
参与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www.canyu.org)
(博讯 boxun.com) 365604031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