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接连发文告诫中共放开言论
(博讯北京时间2011年6月01日 转载)
来源:明报
自4月底开始,一组署名《人民日报》评论部,主旨为“关注社会心态”的系列评论在《人民日报》连续发表5篇评论:《“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执政者当以包容心态对待“异质思维”》、《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执政者要在喧嚣中倾听沉默的声音》。对此,《人民日报》前副总编辑周瑞金指出,这些系列评论是在告诫地方执政者,放开言论、倾听批评。 (博讯 boxun.com)
周瑞金5月30日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称,作为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能够发表这一系列评论,来谈思维问题、注意群体声音、关注弱者等,是很有意义的。最近由拆迁动迁所引起的冲突事件,以及“被精神病”事件,在舆论上引起很大反响,尤其网上呼声很大。但是对这些问题,当地的执政者却是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这是媒体鼓动起来的,舆论是制造起来的。这就说明我们社会舆论和一些地方官员的看法大不相同。《人民日报》这一系列评论就是针对这个背景发出的,并不是无的放矢。
此前,在“徐武事件”中,《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批评当地执政者,把上访的人随便关到精神病院这个做法是错误的,反而引起反弹。《人民日报》继续抓住这些问题发表言论,是很有针对性的。它实际上提出了言论自由的问题,而所谓的“异质思维”实际上就是要老百姓批评政府,执政者能够听得见老百姓对自己批评的声音。
周瑞金称,“异质思维”,在网络媒体和都市媒体已经比较表达得比较多,如果这样的评论发表在都市报上、网站上、博客上,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响,因为今天网络媒体的常态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能够充分表达。但代表中央的主流媒体发出这样的声音,提出如何对待不同的声音、特别是民众批评政府的声音,提出要倾听民众对自己的批评,要提倡言论自由,意义就不一样了。
当下,在舆论上,只发出一种声音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执政者,也就是各级党政官员,面对转型期的舆论态势,就有一个把握主动权的问题。今天《人民日报》发表的这几篇评论,就揭示出了这样的问题,符合今天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前的改革,特别是政府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
不过,周瑞金还指出,今天,虽然《人民日报》提出了要允许“异质思维”;但今后《人民日报》到底能够登多少“异质思维”的文章和报道,还有待观察。所以这一次不必要提到很高的高度来评价。争议还会继续,言论应该有进步,但这个进步是缓慢的,必然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才能进一步地放宽。
明年中共将迎来十八大,最近国内“左”、“右”派别之间也有一些公开的争论,让人联想到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对此,周瑞金指出,党代会以前,各种势力必然要出来表演,历来党代会以前都是如此。
他认为,十八大以前,总体的舆论应该是宽松的,应该是更加包容的。因为现在整个社会是包容的,我们现在也已经不是单位人而是社会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社会管理方式已经行不通了。所以才有今年二月份党中央举办的一个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在这个研讨班上做了重要讲话,要提倡对当前社会管理要创新,不能像过去那样,国家统包一切。今天经济是包容性的增长,在意识形态上也要提倡包容,提倡多元化的思维。作为执政党,有一个执政党的主流思维,这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够代替整个社会多元的思维,还是要允许多元思维的存在。
近来,中国在社会管理上的政策走向一直倍受国内外瞩目。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刚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胡锦涛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要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
(博讯 boxun.com)
[发表评论] [查阅评论]
(不必注册笔名,但不注册笔名和新注册笔名的发言需要审核,请耐心等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