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襄汾泥石流案采访手记(3)
(博讯北京时间2008年9月15日 转载)
关于襄汾9.8事件的采访答各位网友
(博讯 boxun.com)
9月9日去襄汾采访时,写采访手记只是一种习惯,好记录下当时印象生动的场景和细节,以免日后遗忘。博客是很私人的东西,我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多人关注。现两篇手记已经被删除,并且奉上级指示,不再写关于襄汾的手记。事实上,我今天才离开现场,但最后一篇关于塔矿的“前生后世”的文章已经不能发表。
这两天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所以这么多评论、留言和私信我看不过来没有回复,请大家原谅。看到这么多朋友支持我,我很感动。我一直坚信,哪个地方都有好人,关键是要有一种力量,让好人和好人能走到一起,这个社会才能进步。在襄汾的四天,我感到了这种力量。在这里,先谢谢大家。
还有一些网友对我的一些行为不理解,比如为何当初不情愿去采访,因为感到人死得太少,似乎觉得这样写很冷血。我想告诉大家,这是我当时最真实的想法。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包括我,如果新闻不够分量,我去采访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一个优秀的记者,他判断出一个新闻事件有重大价值时,他的眼睛会发光,他的脑中只有一个想法:如何挖掘真相。其他所有的都会抛在脑后。反之相反。这是他的本能反应。
在中国,媒体人的很做法看起来很残忍。这些年各地的黑暗和不公事件层出不穷,无形中提高了新闻的门槛。自从发生杨佳事件后,新闻门槛又提高了。新闻业的残酷在于他要用重量级的新闻事件吸引眼球,判断新闻价值的高低是记者的第一职业素养。我写的那段令人误解甚至寒心的话,与其说是我冷血,不如说是我在做新闻价值判断。
第二,评论中有不少匿名者对我进行人身攻击,我都没有删掉。有些网友看不惯进行回骂,我也没有删。我本人是非常厌恶甚至痛恨这种没有任何理由和证据的辱骂的。对我的文章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可以反驳,为什么非要上升到道德高度?为什么要诛心?为什么非要把脏话说得那么不堪入耳,污染众人的眼睛?没有人可以做到掌握十足全面、准确无误的信息,只有理性的交流,反复的交流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相。
第三,有的网友骂我趾高气扬,称我没有记者的素养,别人不接受我的采访就说人家坏话等等。这一点我要澄清。现场有很多村民也不接受我的采访,原因有多种,我骂过他们吗?作为一个公民,你有权利拒绝记者的采访。但是作为政府,就没有权利拒绝。信息公开是政府的义务,而不是政府的权利。在这次事件中,政府垄断信息严重,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在重大事件中,民众之间总会传播一些和官方不同的信息,而且对官方信息十分不信任,原因就在于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没有人能知道到底死了多少人,老百姓说一千两千,参与救援的甚至政府内部的人也有说一千两千的。对这样的质疑,政府理应回应,而不是把采访的记者赶走。网络时代,靠垄断信息是无法治理社会的。越是重大的事件,越是需要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如果公开的渠道不畅通,人们无法从可靠的媒体拿里获取可靠的信息,虚假信息必然会满天飞。“暴雨”的谎言可以骗到央视记者,但骗不了襄汾的百姓,他们最清楚当天有没有下雨。
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我没有骂任何具体的人。事实上,很多政府官员是友好的,他们不是敌人,否则我不可能自以为还算尽职地完成采访任务。作为一个记者,我和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官员也好,塔矿老板也好,都没有私仇。我不想整到任何人,更没有能耐怀着给当地政府添乱,破坏稳定的“伟大”居心,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事情会发生,应该吸取什么教训。挖掘真相,是每一个记者的基本职责。
再次重申:请大家不要谩骂,更不要诛心。我的原则是,我从不主动攻击别人,但是有人攻击我的时候,我会反击。
_(博讯自由发稿区发稿)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山西襄汾泥石流案采访手记(2)——相差太大 山西襄汾泥石流案采访手记(1) 溃坝泥石流254人死:山西省长辞职 副省长免职(图) 山西襄汾泥石流死者增至178人 揭秘山西人为泥石流:事发前几天大坝已漏水(图) 山西泥石流潰壩事故增至128人死亡 山西泥石流淹村活埋数百人,事态比想像的要严重得多 山西襄汾县塔山区发生泥石流 已发现26人遇难(图) 强降雨引发泥石流 广西防城港一水电站三人失踪 未来两天甘肃地震重灾区将可能发生泥石流 (图) 7台车辆被泥石流等吞没 有关部门呼吁公众勿自驾车前往灾区 200多名交通人员抢通时被泥石流吞没不幸遇难 (图) 暴雨引发泥石流:一支空降部队在什邡红白镇被困 泥石流袭击遭受地震灾害的甘肃文县县城 (图) 汶川西线生命线再遇滑坡泥石流 东线形成悬湖 记者徒步12小时进映秀:到处泥石流一路飘尸臭 (图) 泥石流在四川青川形成巨大悬湖 威胁当地百姓安全 四川泥石流17人死亡逾21万人受灾 (图) 云南昭通暴雨泥石流造成14人死亡6人失踪 襄汾泥石流:山西新华社比上海新华社更在乎真相?/昝爱宗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