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发展”后 中国高校卖了学位开始卖土地
(博讯北京时间2007年11月09日 转载)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经过“跨越式发展”后,中国高校现在到了出卖、转让土地的阶段。不过,这个新的跨越被阻止了。中国国土资源部9月30日宣布,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不能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 (博讯 boxun.com)
对于高校的“跨越式发展”,有两种解读:一种是高教系统内的,说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跨越,过去5年的招生规模扩大了五倍,当然也背上2000多亿(400多亿新元)的债务。另一种是民间的,说高等教育在实现了卖学位(即花钱上大学)的大跃进后,正在进行卖土地的大跃进来还债,高校有蜕化成地产商的征兆。
高校系统的解读很精英,严密得让人难以插话。民间的说法倒是蛮实际,可以添油加醋把味道调得更好。在上世纪90年代的经商潮中,人人在想有什么东西可卖,什么可以产业化、商品化,高校能卖的当然是知识、学位和声誉。
产业化导致高校贬值
最先出售的是“客座教授”、“名誉博士”头衔,那些发了点财想用“高雅”装饰的企业家,给大学和院系送点钱,就马上能在名片上印上一大串响亮的名字,并且在大学讲堂上“传道授业”,照片传上互联网刷到公司简介,身份旋即改变成“儒商”什么的。这在欧美大学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可以用捐款者的名字命名一个建筑一个研究机构,但对学术称谓却吝啬得很,靠钱是很难买到的。
出售学术头衔毕竟是小本生意,对高校庞大的教师群体是杯水车薪。于是高校动了产业化的念头,收费上学、扩大招生规模,你获得知识和就业需要用的学位,我来收钱改善教师待遇。交钱上大学在美国不是新闻,在欧洲这几年才是新闻,但不敢提产业化,也没有实现高校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跨越的高调,交钱的理由就是大学经费不足,同时用各种政策来化解贫困家庭的负担。
而在中国,则演变成扩大校园规模、扩充教师队伍、扩大招生人数的“三扩”大跃进,批量产生着 “学院”、“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上大学不再成万人竞过独木桥的难事了,教授博导满天飞的盛况也出现了,但接下来就有“十有八九的博士和博导不合格”的怪论,有大学生不会写假条的奇闻。教授、博导都大众化了,大学生不大众化才怪,天之骄子演变成就业困难户,象牙塔跌落成制造文凭的工厂。像过去的国有企业一样,债务缠身,有的濒临破产边缘。
大学应以培养精英为荣
声誉、学位贬值后,高校还能卖什么?哈哈,有了,有建设新校园过程中形成的新资产----土地。高校于是再次跨越,从卖学位跃进到卖土地,大有向地产商蜕变的嫌疑。培养人们遵纪守法德行的高校,居然不知道私自转让国家划拨给高校的土地是违法的,还振振有辞地宣扬用土地置换来偿还债务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那些曾经用小钱买得荣誉博士的暴发户们,肯定在偷着乐了。
还好,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弊端已被人们警觉;高校卖土地的风潮,现在开始被制止。国土资源部严控高校新增建设用地,收回高校未开发土地的措施,实际上阻止了高校的进一步沦落。世界上著名的高校,大都不直接办企业,而是致力于培养创办企业、创新技术和改造人生观的人才;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都是以培养精英为荣,没听说以培养大众为目标的,更没听说过靠出卖土地生存的。中国的高校,是该认真思考大学的正业究竟是什么。(作者 陈冰)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村长、县长卖地常见,中国高校也卖地 新焦点:负债两千亿,中国高校贪腐浮出水面 (图) 大举贷款建「教育航母」:中国高校欠债4000亿 中国高校十大荒唐事出炉 中国高校屡发学术造假,教授学术腐败身败名裂(图) 中国高校财政腐败根源探究 中国高校怪现象:学术腐败7宗罪 从陕西省三年倒下七高校校长看中国高校腐败 2004中国高校十大事件 马加爵事件位居榜首 清华学子之死与中国高校医院医疗改革 读者批评博讯「中国高校第一冤案」 的说法不实际 「中国高校第一冤案」 儿被枪杀上诉无门(图) 中国高校提高收费, 我问几个为什么? 邹恒甫专访称:中国高校要实现教授治校 中国高校学术腐败的根:权术对学术的强奸 陈维健:旷世之丑的中国高校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