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威力既爱又惧
(博讯北京时间2007年7月16日 转载)
来源:联合早报
(博讯 boxun.com)
叶鹏飞/中国政府对于互联网的威力既爱又惧,它一方面关系到中央政府打击地方官员贪污、加强良政善治的努力;另一方面却也涉及社会反对力量和异议团体串联抗争的效应。
经历了多起突发事件,北京似乎还在认真思考对待互联网的正确态度。
无论是山西“黑砖窑”、贵州两个教师胁迫13岁至17岁女生“出卖处女”、甚至早前重庆发生的“史上最牛钉子户”,都是最先在互联网上流传,随后被主流媒体关注报道,最终才引起当局的重视。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王国庆日前公开表示,官员在互联网时代还试图“捂”住真相,无异掩耳盗铃,“是比较天真的一种愿望”。
《人民日报》7月12日报道,中央纪委监察部和15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举报网站。很多地(市)级、县级纪委也建立和开通了网上举报,一些地方还开通了手机短信举报。
香港报纸评论说,网上举报方便快捷,且比投书隐秘,更加方便举报揭发,举报者不怕打击报复;举报内容可以直接“通天”,各级领导直至胡温都可以亲阅,谁也扣压不了。
配合北京检查地方政府的奢华浪费,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和《天涯杂谈》日前也联手展开“征集各地豪华楼堂馆所图片”的活动,鼓励各地网友曝光当地豪华政府楼堂,短短一周内,帖子的点击率超过了7万次,各地网友纷纷提供当地政府部门的豪华楼所照片。
活动的成功导致地方政府反弹,有报道称:“央视和网站曾受到一些被曝光的政府部门的压力。”
民众和媒体通过互联网发挥监督效能,让地方官员无法再凭借体制惯性的黑箱作业一手遮天。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中共而言,联合民间力量贯彻反腐败自然是当局乐见其成的事情;但是体制外势力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冲击体制的落后面,冲刷统治根基,却也是让中共头疼的问题。
中国政府原来拟推动所谓的网络实名制,理由是防止匿名发帖,对特定当事人侮辱漫骂,肆意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人权;然而大陆网友强烈反对者不在少数,担心实名制将导致自我审查,限制言论空间,侵犯公民的宪法权利。
厦门市民通过互联网串联组织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争市政府在住宅区附近兴建PX化工厂,引起了当局对互联网威力的关注。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厦门正准备加强对互联网的管控,强制用户在当地网站发布信息时使用实名。厦门市工商局副局长田锋表示,这将是中国首次在城市一级制定此类规定。有报道引述他说:“反对PX项目的事情出来后,政府觉得对网络内容应该管管了。”
其实中共近来在观念上已经发生变化,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当局也明白旧有的管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需求。有异议人士私下承认,当局对于在互联网讨论民主、人权议题,只要不涉及具体政治事件或人物,观念性的讨论一般都不会引起官方的干涉。
而到大陆一些网站浏览,也能发现对于民主、人权的讨论都相当成熟和深刻,很难让人与专制集权联想到一起。
或许一些自由派人士对政治开放的牛步感到不耐,而政府在全局性的考量下也不敢轻易改变渐进改革的做法,官方和民间在社会总体方向上其实不无交集的地方。
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最终还是一件无关善恶的工具,如果体制的落后面大于健康面,挥舞起来当然要伤及自身;掌握在体制健康者手中,断然可以斩妖除魔。
_(网文转载) (博讯 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最近20条,更多请利用搜索功能): 中国互联网:民意直达天庭? 北京日报发难 抨击官员封堵互联网 黑砖窑事件新动向:《北京日报》抨击官员封堵互联网 网络直通胡温——党校教授促官员适应「互联网政治」 网民开始起诉中国互联网管制 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博客服务自律公约》征求意见稿 中国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管理 13大互联网敌人名单 RFA:中国要求以马列主义来清扫互联网 中国青少年犯罪激增,官方归咎互联网 中国设网络宣传局统管互联网 调查显示:互联网已成大陆网民不良情绪发泄场 互联网协会证实中国将行博客实名制 七成网民反对 中国否认是互联网自由度最低国家 BBC:英议会批中国“同谋者”遏制互联网 加广新闻:中国互联网 当局加强互联网管理 福建六人匿名上网被警方带走 BBC:中国建立“互联网黑名单”(图) RFA:重庆当局要求互联网用户向公安备案 互联网成人们倾吐性秘密匿名场所:色即是秘密 有多少官员互联网里察民情? 博讯被打成“敌对组织”互联网反映热烈/安均 昨日,经历中文互联网社区整顿狂潮/孙悟假 汪红雨:哭吧,互联网 由精英们的互联网恐惧看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互联网是如何揭穿“汉芯”骗局的 谁是摧毁互联网的“黑手”? 刘晓波:我与互联网 汪红雨:哭吧,互联网! 中国政府找到了对付互联网的方法/冼岩 云飞扬:我们最后的退路——互联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封杀又一招/霞泽 小国寡民:谁是互联网的“黑社会”? 寒山:互联网与民主化 中国大兴互联网文字狱,海外论坛面临大发展契机/北海青年 萧强:互联网催化对中国公众事务的争论 互联网控制:你退一寸,他进十尺 李健答中央台记者黄娟:关于互联网控制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