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诊就像搞地下工作 出诊“艾滋”全程目击
【博讯2002年12月02日消息】 每次出诊都像搞地下工作
昨天13时,记者与佑安医院的几名医护人员乘坐一辆红色出租车出诊,由于担心人员过多暴露“目标”,一位护士被临时排除在出诊名单外。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行驶,医护人员到达了京郊某地。
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者小张没有把家庭住址说清楚,医护人员绕了半天都没有找到。路上多是马车与拖拉机,红色出租车特别显眼。为了不引起注意大家临时决定,提前下车步行前往。几经辗转,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中找到了小张的家。 (博讯boxun.com)
佑安医院传染科护士福燕告诉记者,现在佑安医院共有20余个这样的病人在“家庭病房”接受治疗,由于社会上还存在对艾滋病患者的排斥情绪,所以他们每次出诊都要秘密进行,先打电话约定见面地点,然后再由病人把医护人员接到家中,以避免他人生疑。
福燕颇为无奈地说:“没办法,每次出诊都跟搞地下工作似的。”
小张走出来了,站在门口迎接客人。她显得有些忧伤,但却和善地笑着,见到我们只说了一句:“来了,进屋坐吧。”
得知有记者,她说“我无所谓”
房子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整洁。当医护人员告诉小张此次出诊有记者陪同时,小张显得有些惊讶,随即漠然地点点头说:“我无所谓。”护士再三叮嘱记者:“说话千万小点儿声。”
经检查,小张目前病情还算稳定,但需要不断服药控制。
在与小张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小张是前几年在分娩输血时不幸感染上艾滋病毒的。由于没有及时检查,所以直到生下她的第二个孩子时才发现感染了艾滋病。自从被发现感染上艾滋病后,小张被迫离开了家乡,现在与丈夫一道在北京打工。由于害怕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她没有更多地讲述关于自己的事情。
与记者谈话间,小张忧伤的目光总离不开正在玩耍的孩子。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是母乳喂养,小张的孩子很可能也是艾滋病毒的携带者。当医护人员告诉小张服药方法时,她只看着孩子问了一句:“这药能给他吃点吗﹖”
出诊很快就结束了,小张再三坚持把大家送到门口,她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向大家挥别。看着小张瘦弱的身影渐渐在眼前消失,车上的人一时间竟没了言语。
他们最需要宽松的环境
从小张家回来的路上,医护人员不无担心地说:现在社会上对艾滋病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在有些地区,艾滋病人往往会被赶出家门,甚至流落他乡。其实,艾滋病人最需要的是让别人把自己当作正常的病人对待。
同时,社会对艾滋病人的过分关爱有时也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据介绍,有的艾滋病人成为公众人物、媒体焦点之后,失去了一个病人应有的隐私。因此医护人员说,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最好的办法还是让艾滋病感染者隐姓埋名、安安静静地接受治疗。
记者了解到,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live let live”。该主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而言,鼓励他们鼓起生活的勇气,勇敢面对现实,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对全社会而言,倡导人们反对歧视,鼓励和动员全社会为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创建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佑安医院正在想办法,争取帮助小张找到一份工作。(文中人物为化名) 北京晨报
(博讯boxun.com)
博讯相关报道: 广州患者自发组织的“艾滋病之家”处境艰难 美人权团体报告会关注中国艾滋病 法制日报:预防控制艾滋病应解决的两个法律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中国艾滋病人超过一百万 因迫于媒体压力 艾滋病女长城脚下婚礼宣告夭折 湖北艾滋病人进死亡高峰期 大量感染者集中病死 南京医生赴河南上蔡培训"艾滋病村"的医务人员 《工人日报》:贵阳“防艾滋使者”为何黯然隐退? 哈佛亚洲中心举办中国艾滋病专题研讨 官方媒体首次承认艾滋病感染近百万 安南:中国面临艾滋病大爆炸 新华社称中国政府与外合作遏制艾滋病快速上升势头 河南卖血卖出祸:数十万人染艾滋等死(图) 美专家讨论中国艾滋病蔓延问题 病人手术竟要签“输血染艾滋不关医院事”同意书 万延海获首届艾滋人权奖 美国会听证会:中国艾滋病情况和对策 北京艾滋病活动人士万延海仍无下落 广州艾滋病感染者急速攀升 年增长比例超过100% 天津艾滋病“扎针”歹徒落网 记者零距离接触罪犯 野夫:深具中国特色的五十万艾滋病感染者之制造过程 文楼村究竟有多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抗议中国艾滋病性病大会漠视感染者声音并避谈艾滋病血源感染 1995年河南省卫生厅关闭的是发现艾滋病流行的血液中心
点击这里对此新闻发表看法
|